品讀初唐四傑

週四無課,賦閒在家,順手翻閱筆記,翻到的是暑期詩詞欣賞課,112/7/4課堂上陳玉燕老師所講授樂府詩古體詩選讀《從軍行》由作者楊炯延伸到初唐四傑。

老師說:「舊唐書·楊炯傳記載:『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四傑活動於唐高宗、武后時期。他們在內容、風格等方面對宮體詩有較大突破,並將五言律詩發展成熟,勇於改革南朝之齊、梁浮艷的詩風。

今後學再次品讀初唐四傑。初唐四傑是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為“王楊盧駱”。四傑齊名,惟名次,史載不一。

◎楊炯(650年-692年)

9歲舉神童,及長制舉及第。後因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兵敗降為參軍,之後又遷盈川令,吏治嚴酷,卒於任所,後人尊稱“楊盈川”。

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如《 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老師說:他的《從軍行》無論從平仄聲律、文字對偶以及起結作法等,都是吟詠之美的五言詩。

楊炯恃才傲物,他聽說自己為四傑之一後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還傳言他嘲笑朝廷中的官員是「麒麟楦」,意即披著麒麟皮的驢。

◎王勃(650年—675年)

提到王勃,陳玉燕老師曾講授的文學欣賞課,講義第3冊第55篇有節錄《滕王閣序》。滕王閣建在江西省南昌縣,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嬰所建,落成之日,適受封滕王,因之命名。《滕王閣序》原題《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然這篇序的形成很有戲劇性,記得陳玉燕老師曾如是說:

滕王閣落成,洪州都督閻伯嶼於重陽節大宴賓客,欲讓其婿吳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乃假意傳送紙筆,請賓客為序,眾皆辭謝,獨有王勃提筆就作。都督十分不悅,以更衣為名,憤然離席,由專人伺其下筆。初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台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聞之,沉吟不語;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於勃側而觀,轉怒為喜,極歡而罷。

《滕王閣序》膾炙人口,標誌著王勃寫作生涯的巔峰。此序的一大特色,在直抒胸臆,述己之辛酸,不時流露身世之感,以自傷之情貫穿全文,流傳千古。

據說王勃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準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稱為「 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

才華早露的王勃,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授朝散郎。後因擅殺官奴罪當誅,遇赦除名。其父受牽連貶為交趾(越南河內)令。是年,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駱賓王(約640年—約684年)

初見駱賓王三字,以為是唐室某位王爺,很多年之後讀到《討武氏檄》方知是其所著。影視作品亦有此片段劇情:

徐敬業(襲爵英國公)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係徐幕僚,起草《討武氏檄》,痛斥武則天罪行。武則天讀到檄文中「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只是嘻笑,直到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大吃一驚,詢問大臣:「這是誰寫的?」大臣回答是駱賓王,武則天非常不悅道:「這是宰相的過失,駱賓王有如此的才華,怎麼可以讓他流落在外呢?」

更有趣的是駱賓王(名賓王,字觀光),上易經課時,曾聽徐錦文老師說過出於〈易經〉第20卦《風地觀》六四爻~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意思就是希望他長大後,有安邦定國之才,輔佐君主,建功立業,施展抱負。遺憾的是,他追隨的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陳老師說:駱賓王的詩,題材較為廣泛,因才高位卑,憤激之情,時躍紙上。他的五言律詩工整精煉,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筆力雄健,對革新初唐的浮靡詩風,開闢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盧照鄰(約634年—689年)

常人所道:「只羨鴛鴦不羨仙。」就是出自盧照鄰《長安古意》中的詩句~願作鴛鴦不羨仙。

出身望族,博學能文。任益州新都縣尉不幸染上麻風病,辭職北歸。復因詩句獲罪入獄,出獄後病情加重,痛苦不堪,投潁水自殺。

盧照鄰擅長詩歌及駢文,以歌行體為佳,意境清迥,著有《盧昇之集》、《幽憂子集》各有七卷,《全唐詩》收其詩兩卷。

心得

初唐四傑各有特色,然亦有共同特點:年少成名,命運多舛,但他們都用自己的詩文開創了盛唐的氣象。後世詩人多對四傑進行歌頌,對詩作進行褒揚!

尤以詩聖杜甫的一首詩最為有名,在這首詩中對初唐四傑的地位進行了肯定。詩曰:「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初唐四傑,以傑出的文采,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們開拓了後人的視野,開啟了大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創造出無窮盡的絢爛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