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90425_145727_vHDR_On.jpg

楔子

《易經》在古代長期被用作卜筮,有人認為它本來就是一本卜筮之書,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凡民間醫藥卜筮種樹等相關書籍則不焚燒。

文獻顯示,朱熹少年時專心研究《周易》,乃易學專業出身。朱熹早年接受易學思想,主要是王弼《易》,對王弼《易》學下過數年苦功。宋代,科考競爭激烈,朱熹以19歲之齡考中進士,說明他對《周易》的研習,已達到常人不能企及的程度。換句話說,他甫一成年,就已是《易》學專家了。

簡介

朱熹生於宋高宗建炎4年(113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遯翁等,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學家。紹興18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19歲,後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之後,朝廷令他監潭州南嶽廟,其間致力於著述和講學。

寧宗慶元6年(1200年)3月病逝於建陽考亭之滄州精舍。寧宗嘉定2(1209)詔賜諡曰「文」,累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後改徽國公,從祀孔子廟。

明朝通稱先儒朱子,崇禎15年(1642年)因詔位居七十二子之下,漢唐諸儒之前,特稱大賢朱子,清康熙51年(1712年)詔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孔門十哲之次。註:朱熹升配大成殿東序為十一哲。

故事內容

易經老師說《朱熹解易》是朱熹畢生的心血結晶,他以義理為主,把義理、象數兩相參與,既切占筮之用,又闡發《易》理深蘊,端正歷代「象數派」與「義理派」各執一端的正宗學說。

師說,從漢朝以來,大部分的學者以「象數」解《易》,多有拘泥於卦象的偏頗,並雜合種種術數,常使《易經》的大義有支離破碎狀況。朱熹則一改舊習,獨樹新幟,把義理與象數綜合起來,其宗旨在於探求完整的《易》象,把握《易》理內蘊,使六十四卦的經義有條不紊。將兩派學說互為致用,使名物為象數所依,象數為義理而設,如此,以「象數」與「義理」相互參用,才能明辨《易經》主旨。

朱熹相信風水的「山環水抱」、「藏風聚氣」之說,他還提出自己的見解「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惡。地之美則神靈安,其子孫盛。」朱熹的學生蔡元定,亦精於風水,二人常相互討論。朱熹父親的墳墓曾三次遷移,其母墳(葬於寒泉嶺,稱「仰天湖穴」)、妻墳、長子朱塾墳(葬於大同山,稱「龍湖穴」),自己的墳地(朱熹及其夫人合葬於黃坑九峰山,稱「風吹羅帶穴」),都是他自己親自選的。

朱熹晚年受到韓侂胄排斥,以為「朱熹迂腐,不識時務,不宜再用」,宋寧宗慶元2年(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又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偕行,謂其能修身,可乎?塚婦不夫而自孕,諸子盜牛而宰殺之,謂其能齊家,可乎?」慶元4年(1198年)其學說被視為「偽學」,遭到禁止,規定凡是「偽學」中人,一律不能做官。

韓侂冑(1152116日-12071124日),又作仛冑,字節夫,祖籍河南安陽,南宋權臣,北宋名臣韓琦之曾孫,母親是宋高宗吳皇后的妹妹。侂冑娶吳皇后的侄女為妻,無子。侄孫女是宋寧宗的恭淑皇后。

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韓侂冑任平章軍國事,獨攬軍政大權,志在收復河山,開始作北伐準備,並在寧宗的支持下追封岳飛為鄂王,同時削去秦檜的爵位,把奸相秦檜的諡號改為「繆丑」。當時許多主戰派人士,如辛棄疾、陸游、葉適等都曾對此懷抱希望。可惜他準備不夠周全,進兵過於輕率;且用人不當,例如以吳曦守蜀地最後叛變;此外計劃過於明顯,使金人早有防備。

早在寧宗慶元5年(1199年),陸游曾為韓侂冑寫《南園記》,傳說韓侂胄為此還命四夫人擘阮琴起舞,陸游在文中則勉勵韓侂胄勿忘抗金中興宋室。陸游一生中最推崇的是諸葛亮的《出師表》強調“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並自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開禧3年(1207113日,史彌遠偽造密旨指使殿前司公事夏震埋伏於韓侂胄上朝的路上,發動突然襲擊,史彌遠殺害韓侂胄之後,不顧抗金形勢大好,撤銷各地的宣撫使並對金國議和,史彌遠竟開棺砍下韓侂胄首級,連黨羽蘇師旦也被殺害,頭顱被一同送給金國。

當時朝廷將韓侂冑的頭送給金國一事,讓許多大臣認為有失國體。史載大臣王介為此提出抗議:「韓侂胄頭顱不足惜,但國體足惜!」韓侂胄雖專權和排斥異己,且用兵不當導致北伐失敗,但其北伐的決心仍獲好評。金人就頗佩服韓侂胄的氣節,封其為忠繆侯。

韓侂冑因禁絕朱熹理學與貶謫趙汝愚(北宋恭憲王趙元佐的七世孫,寧宗時曾任宰相),故被理學學者視為奸臣。所以元代編撰《宋史》亦將韓侂冑列為奸臣。註:趙汝愚曾引薦朱熹等理學派文人入朝,為寧宗講授經筵。

小結

朱熹相信鬼神存在,但平常不肯進入廟宇,認為不合義理。朱子也請人看風水,但不迷信,也用《易經》占卜求筮。寧宗慶元元年(1195),朱熹曾撰萬言奏疏,聲援被貶的趙汝愚,弟子極力勸阻,以免得罪韓侂冑,結果朱熹依照了占卜結果,放棄上書。

師說後來,朱熹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元代恢復科舉後,朱學被定為科場程式;在明清兩代被列為儒學正宗。在中國儒學史上,朱熹理學的作用和影響力僅次於孔子。朱理學傳到了韓國,再傳入日本,德川幕府初期,藤原惺窩就桂庵玄樹弟子文之玄昌學朱子學,頗有成就。

江戶時代的日本學者對中國書籍的訓點、校點、註釋、出版等工作可謂不遺餘力,並且相繼有不少的學者提出卓越的見解。由史料中可以看出日本思想界在江戶初期的發展,明顯受到朱子學的左右,各學派的創始人幾乎都是出自朱子學派或與朱子學派淵源甚深。

心得

宋代大儒朱熹占卜所得,依情節推演應是〝不利有攸往〞,意指不利於遠行,或者是不利於有所往。簡言之,就是不宜出門的意思。就政事來說,因為小人得勢,陰在伸長,君子不宜行動,應當順應時勢,坐觀變化。

以趙汝愚與韓侘冑當時的狀況,正是陰盛陽衰,小人得勢,君子困頓的時候,衰敗就開始了,如果衰敗是大勢所趨,那只有順其自然,謹慎隱忍,這樣可以延緩衰敗。倘若採取積極的行動可能不利,會加速滅亡。所以,朱熹放棄上書。

宋寧宗慶元2(1196),趙汝愚遭韓侂冑排擠,貶謫而死,寧宗開禧3年(1207年),韓侂冑被殺,趙汝愚被追復觀文殿大學士,賜諡號「忠定」,贈太師,追封沂國公。宋理宗敕配享宋寧宗廟,追封福王,又進封周王。

難以理解的是,朱熹19歲就已精通易理,對「趨吉避凶」自應是了然於胸、運用自如,但為何對監察御史沈繼祖羅幟〝偽學〞罪名,卻未能防患於未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