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明農曆730日是地藏王菩薩聖誕日。日昨詩詞欣賞課,陳玉燕老師授畢《詩經‧漢廣》,尚餘10分鐘下課,老師以佛學知識講授內容。師說:

金喬覺(696年—794年),法號地藏,故又名金地藏、釋地藏,朝鮮半島人。相傳唐朝開元年間,藩屬新羅國宗室王子金喬覺,他為求佛教正法攜神犬諦聽(又稱善聽)航海來唐,駐錫九華山,苦行75載,在世靈蹟不斷,99歲涅槃,肉身得道,保留全身舍利,世人認為其為地藏菩薩化身。

金喬覺隱修時,有檀越閔公獻地建廟,閔公之子則跟隨金喬覺出家,法號道明。從此地藏菩薩塑像皆以道明、閔公為脅侍,而九華山地藏護法也非韋馱菩薩,而是王靈官擔任地藏護法。至此,老師說了一段閔公獻地的故事:

話說閔公,非常敬重三寶,每天都要供養100位僧眾。但,不管如何力邀,總是只有99位,因此一定要專程去邀請金喬覺,才會正好滿100位,長此以往金喬覺經常到閔公家裡應供。閔公對這位高僧非常恭敬,讓兒子也隨他出家,後來閔公還拜自己的兒子為師。

有一天,閔公向金喬覺說:「您應該擴大修行的道場,因前來求法信眾愈來愈多,將來安住修行者會大增,是否應擴建道場呢?」金喬覺回應:「只要有足夠的地方就可以擴建。」閔公說:「您看,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呀!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

金喬覺說:「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範圍即可。」閔公疑道:「那一點點怎麼夠呢?」金喬覺微笑道:「這件袈裟的影子能蓋住的地方,就夠用了。」閔公不解地答應了。金喬覺把身上袈裟脫下來,向空中一拋,頓時一片彩雲遮住陽光,整座山被袈裟影子遮蔽。閔公既驚且喜把整座山奉獻給金喬覺。

◎附註

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遊九子山後,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漢傳佛教傳統認為的「四大菩薩道場」。

浙江普陀山是大悲觀音菩薩的道場

山西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

四川峨眉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

安徽九華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

至於地藏王菩薩為何稱「王」?陳老師在課堂上已有點出,另在【文昭思緒飛揚224期】亦有說明,同學可收視該YouTube

地藏王菩薩聖誕,以農暦七月最後一天為準(有時是7/29或7/30)。

◎文獻(摘錄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

地藏王菩薩的由來

地藏王菩薩,梵語:Ksitigarbha,在《地藏十輪經》中,是這麼描述的,「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崇山峻嶺、一切生命皆依地而生成,比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善法,依地藏王菩薩而存在;地藏王菩薩像大地一樣,能含藏種種功德、含藏一切妙法,能負載一切眾生,從痛苦的此岸到光明極樂的彼岸。

佛教寺院中的地藏王菩薩形像很有特點,菩薩多為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而地藏王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毘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

據《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十輪經》記載,地藏菩薩在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度眾生,為了讓眾生能深信因果,皈依三寶,所以顯示出家僧人相。

地藏王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地藏王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附記

民間信仰中,有的廟宇供有開山先賢祿位,該殿中通常供有地藏菩薩聖像,佛像後則為先賢祿位。有的廟宇設有收納信徒的祖先牌位,或公私立的納骨塔,亦多供有地藏菩薩像。因著將地藏菩薩視為幽冥教主,部份奠祭亡者之冥鈔即印有地藏菩薩之形象。

地藏菩薩也有入地獄救母的傳說,與目連救母的故事類似,有人常會將目連尊者與地藏菩薩混淆。但其實民間傳說中,目蓮尊者輔佐地藏菩薩,護佑冥陽兩界。常見二像以地藏坐諦聽、目連騎龍馬為區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