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MG6199.JPG

日前文學欣賞視訊課,陳玉燕老師選了三篇沈光文詩選(感憶、慨賦、普陀幻住庵),因作者是開台先師與台南善化有極大的淵源,吾孩童年代家居善化坐駕里鄰近火車站,就讀善化國小。

課後開始回憶孩童時代在善化的人文,退休後曾數度回善化巡禮,並寫了幾篇善化回憶文,今陳老師提及開台先師沈光文,產生濃厚興趣,於是找些文獻資料結合老師所授,充實筆記。

課堂中老師簡介:沈光文(1612~1688年),字文開,號斯菴,出生於浙江鄞縣,是一位南明時期的文人、官吏;後半生因故流寓台灣,留下若干紀錄當時台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被譽為臺灣古典文學之祖、海東文獻初祖。

沈光文自幼苦讀,參加明經科考試而進太學;後由福王朝廷授予太常博士,並曾參預軍務,晉陞工部郎。福王政權被清軍消滅後,沈光文得知桂王在廣東肇慶一帶另立朝廷,乃前往投奔,累遷為太僕寺少卿。

筆記從明崇禎17年(1644)寫起,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425日崇禎帝煤山自縊,是為「甲申之變」。沈光文隨黃宗羲避歸浙東。弘光元年(1645),沈光文參預瀝錢家軍,魯王朱以海授為太常博士。

1646年沈光文參預畫江之師。5月到6月,清軍攻破浙江、福建一帶,魯王撤退至舟山群島一帶,由於舟山守將拒絕接納進駐,跟隨魯王的人士在舟山附近海上漂流數月。16469月,控制廈門的鄭聯與鄭彩勢力接魯王到廈門。

1648年,沈光文任兵部職方郎中,奉魯王之命聯絡鄭成功,往來於金門、廈門之間。是年清軍打下廈門,魯王移駐浙江,沈光文暫時脫離魯王,南至廣東。

有關沈光文來台時間有諸多版本,各式文獻記載,對沈氏來台時間的研究有1649165116561662年等多種說法。官方則多偏向認為沈氏比鄭成功還要早到台灣,吾採用之。

1651年,沈光文欲從金門至泉州海口卜居,遇上颱風,漂流到台灣,沈光文到台灣後短暫住在府城街上,不久就移至目加溜灣(善化)居住,開始從事教化庶民的志業,努力提升文化工作,教育不分貴賤、漢番,有教無類,被喻為「台灣孔子」。

1661年,鄭成功入台,禮遇沈光文,沈光文輔佐其執政。16626月,鄭成功病逝,鄭經即位,排除明代遺老,沈光文作賦諷刺。鄭經欲迫害沈光文,沈光文為避禍而削髮為僧,結茅於羅漢門山(今高雄內門),法號「超光」。

16813月鄭經去世,鄭克塽(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繼位,自封「潮王」,復行禮遇沈光文。1683(清康熙22),舉國降清,降清後受封「漢軍公」,明鄭滅亡,台灣進入清領時期,福建總督姚啟聖曾答應助沈光文回歸故里,唯最後並未實現。

1685(清康熙24)4月,沈光文與季麒光等人成立「東吟詩社」,開台灣詩社之先,並定居目加溜灣社,對當地民眾做出醫療、文教方面的貢獻。連橫《臺灣通史‧諸老列傳》:「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季麒光《題沈光文雜記詩》:「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矣;台灣無文也,斯菴來而始有文矣!」

168888(清康熙27/7/13),沈光文病逝,卒年77歲,葬於目加溜灣社(今善化區坐駕里)。沈光文對臺灣省府城目加溜灣社文教有功,1953(42)台灣省政府將其墓地列入臺灣十二項古蹟之一。

沈光文與明鄭時期入台的儒士,以詩文寫下了台灣第一批漢字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尤沈光文獨自在台流寓多年,留下一些感懷和記述當地風土民情的詩文,可資研究十七世紀以前島上情形,是極為珍貴的第一手文字資料。

時至今日,後人為紀念沈光文事蹟,除了建有紀念碑,還有以其為名的道路、橋樑等。如:善化區有光文里、光文路、光文陸橋(又稱北仔店陸橋)、斯庵橋(位於光文路)、光文樓(位於善化國中內)、沈光文紀念碑(位於光文路北側,於民679月建立)。

71年中秋節,台灣孔子~沈光文像,入祀善化慶安宮與五文昌帝君並列供奉,成為全台唯一的「六文昌帝君」。民8710月,於善化國中前豎立「沈公光文教學處遺址紀念碑」。民951月,善化慶安宮開設沈光文紀念廳。

10311月,回善化巡禮時,步出火車站即見廣場有一座涼亭,有別一般傳統式涼亭,一邊以「沈光文」三個字體,一邊以「開台先師」作為涼亭外型,巨大的字型筆畫兼有休憩功能,且豎有沈光文生平簡介的石碑,及沈公著作詩集的「文字光廊」。

只要經過火車站廣場的外地遊客,就可以一目了然這位善化知名文人。下次再去善化時,吾定去慶安宮向台灣孔子鞠躬行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