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這是中唐名臣張巡守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時的詩作,睢陽保衛戰雖因眾寡懸殊、糧盡援絕而告敗,但卻有力地遏止叛軍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豐厚的財源,為大唐王朝贏得了反擊的時間和戰略物資。詩人韓愈評價這場戰役時,說:「無睢陽即無江淮,無睢陽即無大唐」。

史載:張巡生於唐中宗景龍2年(708年),字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張巡從小博覽群書,通曉戰陣兵法,年輕時就志氣遠大,不拘小節,結交的都是理想遠大者或寬厚長者,而討厭和庸俗之輩交往。

唐玄宗開元末年(741),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唐肅宗至德2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會合,共13萬人,南侵江淮屏障睢陽。

面對強敵,張巡、許遠(睢陽太守) 姚閻(城父縣令)激勵將士固守,不足萬人的守軍,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自己負責籌集軍糧和作戰物資。每戰皆捷,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侍御史、姚閻為吏部郎中。

睢陽保衛戰,戰至8月,城中守軍只剩600餘人,仍堅守不懈。10月,城中糧食告罄,開始殺馬、羅雀、掘鼠、啃樹皮、吃紙張,甚至食人肉。當城中只剩400人時,有人主張突圍東走,但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而江淮是朝廷賦稅重地,經濟命脈,如果放棄睢陽,叛軍長驅直入,失去江淮,朝廷危矣!」決定依然死守,率軍民繼續浴血奮戰。109日,睢陽被叛軍攻陷,城中無一人投降,1124日,張巡被殺害(慘遭斷舌、肢解而死),時年49歲。

張巡最後一戰「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被俘後,敵將尹子奇問他何故如此,他說"恨不能殺賊報國",以至於牙齒咬碎,這就是文天祥《正氣歌》中「為張睢陽齒」典故的來由。

張巡與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400餘次,斬敵將300餘首級、士卒12萬餘人,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叛軍南下之勢,保住大唐半壁江山。

唐朝若無張巡死守睢陽,就不可能有肅宗李亨在靈武小朝廷的喘息機會,亦無郭子儀、李光弼獲得戰略緩衝的戎機;肅宗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史稱張中丞。

唐宣宗大中2年(848年),張巡繪像入凌煙閣。至明清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