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90920_094836.jpg

提到禪師,老哥哥最推崇的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百丈懷海禪師。但是,令老哥哥不明白的是,現在的佛寺廟宇都建築的富麗堂皇,已無苦行僧的修為。

百丈懷海的生卒年有兩種說法,一是唐代陳翊在《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中所說,生於天寶8年(749),卒於元和9年(814),壽66歲。另一說法是《宋高僧傳》,生於開元8年(720),卒於元和9年(814),壽95歲。長青學苑陳老師採用後者。師說:

懷海,俗姓王,侍奉馬祖道一6年,得到印可。馬祖道一圓寂之後,懷海初住浙江石門,學徒雲集,繼往江西洪州大雄山,因山岩巒高峻,又稱為百丈山,世人稱懷海為百丈禪師。唐穆宗長慶元年(821)諡號「大智禪師」,塔名「大勝寶輪」。宋大觀元年(1107)追諡「覺照禪師」,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加諡「弘宗妙行禪師」。

唐朝時,佛教寺院仍然注重宗教活動,自從馬祖道一禪師創建叢林,百丈禪師建立清規之後,有規模的禪林,便成為中國佛教重要的主體。尤其百丈禪師提倡農禪生活,自食其力,主張佛教不依靠外力,自己耕作,自己生活。

耄耋之齡的百丈禪師,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舉凡種樹、栽花、務農、開墾、生產等等,都是身體力行,從不馬虎。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奉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弟子們體諒禪師,要他不要再做了,讓年輕的弟子工作就好,百丈禪師卻說:「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為廢人。」仍堅持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後來,有弟子看不過去,就把禪師使用的畚箕、鋤頭藏起來,以為師父找不到工具,就可以休息了。

未料,百丈禪師找不到工具,沒辦法工作,當日便將自己關在禪房裡,不肯吃飯,縱使弟子百般苦勸、懇求,他仍是堅持自己所立下的規矩,並跟大家說:「既然沒有工作,哪能吃飯呢?」從此,再也沒有人敢阻止懷海禪師工作了。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百丈禪師以這一理念、精神昭告天下,尤佛門弟子,應該要勤勞、精進,慎勿放逸、貪求安樂。人活在世上,若只是一味依賴別人的奉養,做一個終身的消費者,對人間一點貢獻也沒有,就真的是白白過了一生。

百丈禪師即使到晚年仍然樂在工作、樂在服務、樂在修行,堅守自己立下的規矩,用自己的身教化育天下及後代世人。時至今日,百丈禪師的精神,老哥哥自省貫徹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