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00428_122642.jpg

P_20190126_113032.jpg

初中國文課《插秧女》一文,作者是清嘉慶舉人陳文述,生於高宗乾隆36(1771),卒於宣宗道光23(1843) 著有《碧城詩館詩鈔》、《頤道堂集》等。

老哥哥回顧鄰國媒體報導,上世紀50年代,日本報界曾報導富山地區農民貧苦生活的消息,但真正激起公眾輿論的是1956年,日本《中央公論》雜誌發表的攝影家濱谷浩的一幅插秧婦女的特寫照片,照片在日本各界引起譁然。

據報導:濱谷浩(1915~1986)是日本著名攝影家,濱谷浩生於1915年,有50餘年的攝影素養,是位享譽世界的攝影家。濱谷浩於1956年第一次訪華,回國後舉辦「我所見到的中國」影展,熱情地介紹了中國的各種情況。

19828月,濱谷浩為了表示反對日本文部省在審定教科書時篡改侵華歷史的行徑,拒絕接受文部省授予的藝術獎狀及30萬日元的獎金。老哥哥對這位攝影家非常敬佩,並盼日本政府及時覺醒,還原歷史真相。

話題回到插秧女,我們是米食的民族,所以插秧是在播種我們的命脈,延續國人的米食文化。以前農業社會,鄉親路上相遇第一句話都是「吃飽沒?」顯見吃飽是人生第一大事,且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故每到插秧季節,農村無論大人小孩都是全員出動,互相幫助。

插秧方式,每束68支秧苗,秧苗間距、插秧深淺,每一個小細節都不能忽視,而下田之前,必先拜天,祈求老天風調雨順能讓秧苗順利成長,如期收成。在拜天過程中,他人可以感受到農人對自然的敬畏,體會到靠天吃飯的意義。

鄉親協助插秧時,按傳統習俗田主要準備豐盛的菜飯,盛情招待插秧人員,中午席地而坐,或坐田埂上,圍成一圈,表示敬天重地,再次祈求風調雨順,稻穀豐收。晚上改在屋內吃桌席,菜色豐盛必定有肉,盛飯挾菜自己來,最後的動作是,舀碗熱湯吃乾抹淨,碗裡無飯粒,回報主人盛情的禮數;收割亦同。

暴殄天物,會遭天打雷劈。這是我們都曾受過的教育,所以吃飯時飯桌上掉有飯粒,都要馬上撿起來吃進肚仔裡,絕不可糟蹋。老哥哥亦記得部隊長一再強調,開飯時「吃多少拿多少,拿多少吃多少。」民60年代末期,部隊開伙都採自助餐食。

回首傳統的農家生活,早已被一切講求速率的機械所取代,原有純樸的農村風貌消失殆盡,以往以人力插秧、收割、取穀、去殼等一連串的過程,已不復見,此乃農業發展進步的明證,唯現代人如何能體驗到「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往日情懷,油然而生,老哥哥邊走邊嘆道:「夜半呼兒趁曉耕,贏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穀自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