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00109_144043.jpg

IMG_20200109_144708.jpg

IMG_20200109_142226.jpg

IMG_20200109_150451.jpg

IMG_20200109_150009.jpg

九條好漢的領頭羊送走八位弟兄,回到屋內,順手在書架上拿起一本封面有條龍的刊物,看著封面上龍的圖騰,很自然地唱起《龍的傳人》: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她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巨龍腳底下我成長  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 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中國人自古迄今,都認為是「龍的傳人」,但""究竟長什麼樣子,是否存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傳說,遠古時代,龍在人們的觀念裡並不是智慧生物,也沒有和人類一樣的部落結構,更不會變化成人型,龍僅僅負責施雲布雨。

在先秦古籍《山海經》中記載,夏後啟(大禹之子)、蓐收(傳說中管日落的神)、句芒(傳說中管草木生長的神)等都「乘雨龍」。另有史書記載「顓頊(五帝之一,黃帝之孫)乘龍至四海」、「帝嚳(五帝之一,顓頊是其伯父)春夏乘龍」。如此觀之,遠古時代,龍是坐騎、是交通工具。

西漢大儒董仲舒(前179—前104)的《春秋繁露》中記載「龍能致雨的傳說」,可見西漢時期民間就已經出現了向龍祈雨的祭祀儀式;東漢學者許慎(約公元58年—約147年)在《說文解字》中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史記•滑稽列傳》魏文侯時,有鄴令西門豹廢除河伯娶親的記載,而《楚辭》亦有河伯詞,則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釋氏書進入中土始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龍王的概念出自佛經,可見佛教傳入之後,民間水神河伯就逐漸被龍王信仰取代了。

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合稱為四海龍王。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龍王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的主宰,在民間則象徵祥瑞,在帝王專制時代則是統治者的化身。「五爪為龍,四爪為蟒」,是封建王朝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區別,帝穿"龍袍"、臣穿"蟒袍",不可踰越。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成澇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在傳說中,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於是,武俠小說四大宗師之一的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1924/3/10~2018/10/30)結合易經裡的卦、彖、象、爻辭編出武功蓋世的"降龍十八掌"

老哥哥不禁回憶起武俠大師金庸小說裡的"降龍十八掌"

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鴻漸於陸、潛龍勿用、

利涉大川、尺蠖之屈、或躍在淵、雙龍取水、神龍擺尾、

突如其來、時乘六龍、密雲不雨、損則有孚、龍戰於野、

履霜冰至、羝羊觸藩、震驚百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