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和其他諸多戰役不同的是,吸取之前「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教訓,採用“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的戰略戰術,將主戰場分佈在以武漢地區為中心的〝皖中-皖西、贛北-贛西北、鄂東〞等地。

武漢雖最終失守,但「武漢會戰」卻有著重大意義。會戰中,國軍殲滅日軍10餘萬人,同時大量消耗了日本財力,爭取到時間把工業遷入西南和西北地方,為持久戰作了重要的物資準備。此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再無能力調動40萬以上之大軍,作戰略性攻擊。「武漢會戰」達到“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目標,標誌著抗日戰爭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相持,終至抗戰勝利。

34815日,日本天皇廣播《終戰詔書》,向公眾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後,中國戰區受降區域,依照戰時盟國所協議劃分,包括中華民國(東北除外,歸蘇俄受降)、台灣及越南北緯16度以北區域;共劃分為16個受降區,設置100處繳械點,由就近之最高軍事長官分別接受日軍投降。

「湖北受降區」由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將軍接受日軍投降,受降堂設在中山公園張公祠內。此祠是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第13個兒子張仁蠡任日偽漢口市市長時,為紀念其父在鄂功德所建平房式祠堂。抗戰勝利,受降國軍進城後,拿掉“張公祠”匾額,換上“受降堂”三個金字。

9181500時,中國戰區華中總受降官孫蔚如將軍,偕湖北省武漢地區受降官員與美國軍官就位。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長官岡部直三郎及其幕僚低頭走進受降堂,立正脫帽向受降官敬禮,呈上受降證書,並簽名受降,解下腰間軍刀,遞交給孫將軍的副官;受降典禮隆重,莊嚴肅穆,歷時9分鐘即告完成。

當日受降官勒石紀念,石碑高1.8公尺、寬0.6公尺,係漢白玉石材,正面書寫〝受降紀念碑〞,背面撰文「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率屬二十一萬簽降於此─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題」。

受降日擇定918日,恰是「九一八事變」14周年,「九一八事變」是日寇點燃侵華戰爭的第一把戰火,其受降意義重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