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00219_094657.jpg

眼前竹林一片模糊,既無蘇大學士亦無慧覺禪師,恍惚是稽康坐在竹林內撫琴,曲音清和,雅聲逸奏,林中只見阮籍、劉伶兩位好友,老哥哥腦海幻化出-------

阮籍本有輔佐天子,濟世安民之大志,但苦於時運,在司馬懿、司馬昭父子執政下任官,動輒飲酒佯狂。司馬昭想為兒子司馬炎求娶阮籍的女兒,阮籍於是連續醉酒60餘日,使司馬昭找不到提親的機會,只得作罷。

阮籍個性謹慎,懂得明哲保身,雖在司馬氏父子手下作官,但非出於本意。正因如此,內心比任何人都矛盾,對政治現實的不滿和隱忍,也讓他比任何人都痛苦,常常獨自駕車,漫無目的出遊,直到前方無路可走時,就痛哭而折返,然得以年壽終。

劉伶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充分反映晉代文人的心態,由於社會動盪不安,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加上統治者對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澆愁,或以酒避禍,以酒後狂言發泄對時政的不滿。

靠喝酒獨享大名之千古醉人,曾爲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年,朝廷策問,劉伶強調無爲而治,以無能被罷官。罷官後的劉伶,更是日日〝醉鄉路穩宜頻到〞,終以嗜酒壽終。在魏晉時期文人動輒被殺的亂世,得以苟全性命而壽終,可謂不幸中之大幸。

而嵇康才氣俊傑,生性剛烈,因得罪當朝權臣大將軍司馬昭的寵臣鍾會,鍾會向司馬昭進讒言,指出嵇康具有相當強的政治影響力,會對司馬氏奪取天下的計劃產生威脅,援引「孔子戮少正卯」的春秋案例,勸司馬昭當趁機將嵇康剷除。

臨刑前,嵇康於刑場上顧視日影,向兄長嵇喜要來了一把琴,從容彈奏一曲《廣陵散》,曲終感嘆說:「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隨後被處死在洛陽東市,時年40

一陣晚風吹動竹林,竹林中透出「紛披燦爛,戈矛縱橫」,撫琴人的音律中暗含不平,頗有殺伐之氣。殺氣隨琴音飄出一段歷史:戰國時期,聶政之父為韓哀侯鑄劍。可是,聶父超過工期卻未鑄成,韓侯下令殺了聶父。俟聶政長大成人後,母親告訴他父親是怎麼死的,從此,聶政發誓為父報仇,刺殺韓王。聶政習武學劍,首次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王宮,可惜行刺未成功。

聶政遂逃進泰山與仙人習琴,為怕被人認出,就易容漆身、吞炭變音、拔掉牙齒,苦練10年後彈得一手好琴,辭師回韓。聶政重回韓國,彈琴時觀者成行,馬牛止聽。聶政名聲大噪,韓侯風聞下旨召聶政進宮彈琴,為避開禁衛搜查,聶政藏利刃於琴內,神態自若步入宮內。

面對殺父仇人,聶政使出渾身解數撫琴撥弦,琴聲如仙樂,韓侯與衛士們聽得如痴如醉,鬆懈了警惕。聶政見機抽出琴內短劍,猛地一撲,韓侯猝不及防當場被刺死。聶政眼見不及逃走,用劍劃爛自己的臉面,挖出眼睛,剖腹取出腸子,才倒地而亡,使之無人能辨刺客是誰。

後世為紀念聶政,由「取韓」、「衝冠」、「發怒」、「投劍」譜出《廣陵散》,用以表示對聶政的敬仰,而這首曲子被公認彈得最好的,就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中的嵇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