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8645327593.jpg

1578645294769.jpg

欣賞壁堵上的石雕像,像不像三分樣,三分是現象,七分靠想像,這首《飲中八仙歌》是盛唐詩聖杜甫作品,文史老師陳玉燕教過,記得老師在課堂上曾當眾背誦: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唐代杜甫名篇《飲中八仙歌》,其歌中八仙,即:賀知章、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八仙中嗜酒最甚的還是李白。李白不僅是落筆成章、才華橫溢的詩才,也是放誕任性、與酒結下不解之緣的「酒仙」。酒,伴隨著他坎坷又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尤酒後撈月,留下千古話題。

至於杜甫本身也嗜酒,雖未列「酒仙」,但也是個十足的「酒徒」。杜甫年少時自豪:「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性豪業嗜酒,嫌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較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之時,向漢中王李瑀索飲。李瑀曾因喝酒誤過大事,因此折節戒酒。杜甫聽後,一口氣作了三首詩給他,諷刺他「忍斷懷中物,只看座右銘」,並向他提出索飲要求。

唐代之前,早在魏晉之際,最著名的團飲是「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這七位名士,常在山陽縣的竹林中聚飲,他們因政局險惡「人各懼禍」,遂以酣飲為常。七賢中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的是劉伶,劉伶的「嗜酒」固然是他生理上對酒精的依賴,而他的行為則是對司馬氏政權的反抗。遠離黑暗官場,劉伶最終因為裝瘋賣傻得以壽終。

老師說:「古人愛酒甚至嗜酒,好似酒就是古人豪邁氣概或者詩情畫意的血液,因為酒對他們來說是為了增加生命的密度,如曹操的煮酒論英雄、橫槊賦詩對酒當歌;關羽溫酒斬華雄;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等,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但別忘了,至聖先師孔子亦愛喝酒,經常參加鄉鄰舉辦的酒宴,而且酒量很大。他曾說過:「夫酒無量不及亂。」

老師指出:不同的是,田園詩人陶淵明所寫《飲酒二十首》,係詩人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對歷史與現實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了詩人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凝視石雕畫,不禁想問:當〝飲中八仙〞遇上〝竹林七賢〞,一方有酒仙之稱的李白,另一方有酒鬼之稱的劉伶,究竟誰會是酒國英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