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00104_091847.jpg

入夜後,竹林院落一片蟲鳴聲,老哥哥在書櫥中隨手取了一本筆記,坐在搖搖椅上翻閱,翻到的是〈錦繡中華〉系列~儒家之源,孔孟故鄉》筆記上寫著:

山東簡稱魯,是孔子的故鄉,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兩千多年來山東人一直以孔孟為榮,崇尚節義,尊敬知識,另一方面山東人也有乾坤一擲的極端氣慨,從赤眉、綠林到黃巾、黃巢,再到宋元以後的白蓮教、清末的義和團,山東農民一直以血肉之軀和不良的統治者周旋,其不畏死的慓悍精神,令人動容。

史載:孔墓高15尺,圓形,周圍16丈,林木千餘株,較出色的有杉、柏、松、檜、楠、柞、檀、梅樹等,墓前聖碑高18尺,雙龍抱珠的碑帽,青石雕的碑門,正中篆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筆記本上有眉註,中共文革〝批孔揚秦〞,夫子之墓,慘遭破壞。

孔子生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當時正由奴隸社會轉型為封建社會,社會階級結構重新組合中,孔子站在已經沒落的舊貴族立場,極力維護正在崩潰的等級制和宗法制,提出〝仁〞與〝復禮〞的主張,孔子的理想社會是希望恢復到西周初期的安定局面。

但春秋末期社會秩序已經混亂,維護各種制度的〝禮〞,也崩壞了,所以孔子提倡「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於禮。孔子創辦私學的教育方針是「有教無類」,讓平民老百姓也能像貴族一樣接受教育,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他對「六經」的整理,成為後世科舉取士必讀教材,無異是他晚年對中華民族文化最大的貢獻。

康熙23(1684),清聖祖南巡幸駕曲阜,親至闕里孔子故居,賜御筆「萬世師表」榜書,懸於大成殿中。翌年下詔摹搨此匾,頒發給天下文廟,「萬世師表」四字亦因此成為孔子的最佳代稱。而今,「萬世師表」也是全臺首學臺南孔廟大成殿內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塊匾額。

孔子被孟子尊為「聖之時者」,意思是其思想能適用於各個時代。孟子生於山東鄒城,晚孔子百餘年,降生在「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國時代。

從「孟母三遷」得知孟子從小就受到母親良好的教育,母親激勉勵學、斷機示警,孟子由此端正好學;之後,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得儒家正統薰陶,執著於仁義主張,設教授徒,周遊列國,行事風格極類孔子。

戰國時代,諸侯爭雄,百家爭鳴,而其中兵家、法家、縱橫家則較受歡迎,儒家雖屬顯學正途,君王都認為道遠不能濟急,難於接受;只有孟子仍堅持其主張,時與諸子學者相爭辯,勸說各國執政者多行仁義,又授徒說教,殷殷傳播,於儒家學說之發揚,厥功至偉。

綜觀孟子一生推尊和弘揚「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價值理想,鼓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追求遺世獨立、行我心之所善的仁人君子品格。

為此,孟子要求人們一生不倦地學習知識,刻苦地修養品德,「養浩然之氣」,踐行仁、義、禮、智、信的道德理想,將人性中的善端發揮到極致,以達到與天地同流、參天地之化育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筆記本有註該篇日期86/9/25。閱畢,老哥哥嘆道:現今世道,幾人能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