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90606_095047_vHDR_On.jpg

19-04-23-16-32-31-278_deco.jpg

楔子

《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西伯侯姬昌被商王囚禁羑里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後被列為五經之首。

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長歲月裡,發憤治學,潛心研究,將伏羲八卦演為64卦、384爻,並提出「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後天八卦,草木與氣候之應,其生剋之權,自具其中。」推及一切,萬物皆在成住壞空之中,而於天地大道,不亦先天乎。

故事概要

商末,西方諸侯之長~姬昌,係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之長,亦稱西伯昌。

西伯昌在位50年,已為伐商大業作好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病逝。他是很有作為的創業主,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在位期間,以商朝「方伯」面目出現,表面上臣服於商朝,暗地裡卻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西伯侯看成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

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西伯侯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據點崇,掃除了在東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並且據有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於豐。

公元前1056年,西伯昌離世,葬於陝西咸陽周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時,追尊他為文王。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時,自稱武家為姬昌後代,遂追尊周文王為周始祖文皇帝。

故事內容

姬昌(公元前1152~1056),周王朝奠基者。其父季歷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又稱西伯昌、周西伯,在位50年。在位期間,收附虞、芮兩國,攻滅黎、邗、崇等國,建都豐邑,為武王滅商奠基,《周易》為其所演。

話說,西伯昌被紂王囚禁於羑里,夜觀天象而悟到伐紂天命,因此在囹圄方寸之地,推演八卦,以卦象排序布置了伐紂的步驟,其次子姬發與四子姬旦看懂了父親卦中隱藏的寓意,彼此心照不宣,採用以玄譯玄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卦象的理解,並按照各自的解讀,推行政令、處理國事。

七年後,西伯昌出獄看到西岐在姬發和姬旦等人的治理下,物豐民富,民風教化淳厚謙讓,一派聖主明君的治國景象。西伯昌非常高興,但為避人耳目,在西岐就以卦辭來傳遞軍令,既謹慎安全,又可避免引起紂王的猜疑。

横征暴斂的紂王,施行炮烙之刑,建造酒池肉林,紙醉金迷,勞民傷財,以致天下之勢,不僅百姓不堪忍受商紂苦役,就連許多諸侯都紛紛倒戈歸附西岐。西伯昌去世後,姬發遵父遺命行事謹慎,伐紂的進程也在步步推進中。

某夜,姬發從惡夢中驚醒,急召胞弟姬旦入內議事。姬發對姬旦說:「伐商大計可能已洩,適才我做一夢,夢中殷商人以鋒利兵器恐嚇我。想順從對方沒有機會,想轉而進攻又動彈不得,陷入困境,沒有辦法改變僵局,是不是現在稱王,時機與條件都還不具備?」

姬旦聽完,非常鎮定地說:「王兄!上天降下驚夢是為了讓你儘快驚醒,身負天命,擔當大任,就有稱王的資格。況且,現在王兄遵循上古正道施行仁義,就是王道。王兄要祈禱上天,赦免有罪之人,安撫大眾,為民祈福。」姬發聽後,感嘆道:「雖然謀劃大業,事先要多方籌備,才能完善。但是真正不會洩露、不會崩潰的安排,只能是來自上天。我怎麼忘了這一點?」謀劃在人,成事在天。

傳說,上天曾在程邑降夢於姬發的母親太姒,夢中太姒看到紂王的宮殿長滿了帶刺的葛籐,太姒醒後告訴姬昌,姬昌卜卦算出「此夢徵兆預示商朝將亡。」姬旦聞知後,一直記著這個夢,天生葛籐,佑助周人。

當姬發陷入困惑時,姬旦常會在一旁時時提醒:「如果國君下達政令,下級不去執行,以致政令廢棄,下級會因此犯下瀆職之罪而受到懲罰。王兄,若我們廢棄、違逆上天之命,不也會受到懲罰嗎?先父奠下伐紂基業,而我們卻袖手旁觀天下庶民遭受煎熬,此又於心何忍?就像農夫耕田稼穡,光撒播種子,卻不剷除野草、蒺藜,任由野草瘋長,任由蒺藜爬滿良田。莊稼都已成熟,農夫又不去收割,任由野獸踐踏蠶食,最後農夫落到忍饑挨餓的地步,那叫誰去可憐他的處境呢?」

姬發聽後茅塞頓開,挽著弟弟的手說:「是呀!我聽說以前,很多訓典都符合王法。我們遵照王法行事,就不會出現太大的過錯。只要我們勤修明德,就一定會得天佑,越過世道艱險。」姬旦想起父親曾講述〝教德、和德、仁德、正德和歸德〞這五德,於是轉述給姬發說:「君王要想招募天下百姓,就必須先要備好有利之地,士庶自會前來,這就像冬天的向陽地、夏天的遮蔭處,不用招攬,百姓會自行遷來居住,這就是〝歸德〞」。

此時,紂王在朝歌開酒池肉林,耗天下之資建造鹿台,又大設酷刑殺害良相和忠臣。而在西岐,姬發秉持父親教誨,保持淳厚的德行,重祭祀行王風,不役百姓,以仁篤化解諸國糾紛,以寬容涵納諸侯庶民。

時機對於西岐,就像莊稼已經成熟,西岐若不去收割,那麼成熟的穀粒就要掉落大地,任人踐踏。因此,受命11年(約公元前1046年),西伯發、姜子牙率軍攻打朝歌。紂王領兵70萬與西岐5萬大軍戰於牧野,但這70萬大軍多為俘虜和奴隸,在紂王的暴虐下苦不堪言,紛紛陣前倒戈,紂王大敗,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終於滅亡。

小結

易經老師說,孔子稱周文王為「三代之英」,還感慨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孟子稱文王這樣的聖人,500年才出一個。後世儒家,把文王當成一個「內聖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武王完成滅商的大業後,建立周朝,成為天下諸侯的君主,商朝遺民和諸侯在朝歌的郊外拜見已92歲高齡的武王,武王登上汾地的小土山,遙望朝歌,長嘆道:「紂王無道,狂妄藐天,卻自絕性命於熊熊大火,暴虐的下場,真是令人震驚,你們千萬不要再重蹈覆轍」。

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的歷史演繹,為後世留下經典的教訓「不要助紂為虐」。紂王引火自焚的結局,對現今當局不施仁政仍有深刻的警示作用,望執政者覺醒。

心得

軍職時期,一直以為《易經》是周文王(姬昌)在商都朝歌羑里監獄被囚禁七年期間,為愛子武王(姬發)、周公(姬旦)所謀畫的一部兵書,從如何治理西岐、畜養民眾、統領百姓、伺機舉義旗聯合諸侯興兵推翻暴虐的紂王,到建立周朝,如何使國祚綿延,都暗藏在64卦的卦象(密碼)中。

所謂卦象,並無吉凶之分,是分析說明人在順境、逆境之中的正確態度和行為準則與處事方法,經過歷代文人學者與統治階層的傳承,文王《周易》成了中國的聖經,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繫。

其所以稱為"",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易,二是變易,三是不易。《易》和卦爻是天地宇宙、萬事萬物運動變化(變易)的一種模式(易簡),進而探索其中的宇宙法則(不易)。簡言之,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

佛家曰:世間萬物皆在成、住、壞、空的自然法則之中,地球也老化了,即將入「壞劫」,氣候變得愈來愈極端,災難愈來愈多。要了解自然環境的變化,人際互動更要清楚明白,不要讓心念受困於人我是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