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81225_162057.jpg

去歲11月初,鳳山社大《遇見大樹》室外課程來到莊家古厝,眾學員興致高昂品讀正廳門框上的一副對聯,上聯是「守東平王格言為最樂」,下聯是「遵司馬公垂訓宜當先」。於是,在痞客邦寫了一篇日記,溫習了東平王的格言與司馬公的家訓。

新年年初,偕同老伴搭市公車上了一趟柴山,享受山光水色的風景,漫步在沿海的山徑上,無拘無束,心曠神怡,無意間發現山野村落居然也能看見一副眼熟的對聯,其樣式與大樹莊家古厝相同,同屬陽刻石雕,上聯是「守東平格言為善兩字」,下聯是「遵司馬家訓積德一端」。當時眼睛一亮,心想這家人的高標德行,已是不言而喻。

於是,重溫典故。「東平」係指劉蒼~東漢光武帝劉秀第九子,封東平王。劉蒼是一位極賢良的藩王,漢明帝劉莊曾問他處家何等最樂,劉蒼以〝為善最樂〞四字作答;「司馬」乃司馬光也!最能上嘴的一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訓儉示康》是司馬光寫給兒子司馬康,教導他應該崇尚節儉的一篇家訓。

眼觀對聯,想起長青學苑陳玉燕老師教佛偈時,曾說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且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另指出「福報、福德、福慧」〝福〞從何處來?師說從惜福中來,這惜福,就是「儉」。同理,易經課徐錦文老師課堂上亦再三叮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至於節儉,在易經第60~水澤節,已明白告知〝節〞有:節制、禮節、名節、節約、調節之意。所以,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如:弘一大師的節儉惜福,就是我們後人應效法的榜樣。

同樣的情節,去年鳳山社大柯耀源老師帶領《走讀高雄》班實施室外課,在導覽左營城隍廟時,其廟柱即有清朝廍後庄舉人卓肇昌題書:「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必有餘殃,殃盡必昌;作惡必亡~作惡不亡,祖宗必有餘德,德盡必亡。」實在是發人深省啊!

然令人費解的是,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固有的傳統「忠孝節義」更是美德,為何當今政府要極力破壞,主張去除文言文、刪減詩詞篇幅?以致社會亂象叢生、道德敗壞、倫理斲喪,而教改早已亂如麻,使學生家長憂心如焚。

此時,終於體會出求學時代老師教過的句子「禮失求諸野」,仔細回想記得老師如是說:當高層禮崩樂壞,喪失了傳統的禮節、道德、文化之時,可到民間去尋找,因民間往往保有豐厚的文化道德遺產。

放眼望去,的確「禮失求諸野,文化在民間」,舉凡民間古厝的對聯與廟宇的楹聯、彩繪、石雕、剪黏等,所彰顯的都是「忠孝節義」,當今政府豈能無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