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81018_140151.jpg

P_20181018_142356.jpg

P_20181018_141939.jpg

 

P_20181018_142424.jpg

P_20181018_143308.jpg

 

P_20181018_143444.jpg

P_20181018_143529.jpg

P_20181018_142528.jpg

P_20181018_144041.jpg

師說:在明鄭時期,有義民~王、蔡、鄭三個家族隨軍來台在此搭屋開墾。王姓在東段的「橋頭」,蔡姓在南段的「海乾」,鄭姓在西北段的「後角」搭屋墾耕,遂取名「三塊厝」。

台灣光復後,政府勵行三民主義,將此地取建設三民主義模範區之義,而將三塊厝改稱「三民區」。此區包括:三塊厝、大港 、灣子內、寶珠溝、獅頭、本館、覆鼎金等七大聚落。

來到三鳳中街,師說此地店家數逾百,販售的南北雜貨包羅萬象,琳瑯滿目,放眼望去:香菇、烏魚子、魚翅、鮑魚、干貝、蝦米、瓜子、糖果、餅乾、蜜餞、茶葉、中藥材等,不一而足,應有盡有。

師指出,雖然社會型態轉變,人們購物習慣也追隨潮流,但每當逢年過節時民眾還是會選擇到傳統市集去辦年貨,感受過年的濃郁氣氛。

的確,學員我就目睹每當春節時,三鳳中街購年貨人潮如過江之鯽,將街道擠得水洩不通,交易熱絡,有道是“人潮即錢潮”。

今日走讀,在下卻有所感慨:

走讀三塊厝,想起母親對我提及曾在三塊厝幫大戶人家洗衣服貼補家用,因母親每天都把衣服洗得很乾淨,曬乾後收回摺疊得很平整,東家非常滿意。

母親在三塊厝幫大戶人家洗衣服,一洗就是三年多,之後搬到台南善化,住屋是父親與鞠伯伯合力以鐵道枕木搭建分成兩間,兩家人各居一屋,鄰近火車站。

洗衣服非常辛苦,除季節因素外,因大戶人家人口眾多每天換下來要洗的衣服自然多,但母親從不叫苦,記得母親還告訴我要抱著感恩的心,感謝東家給這份工作使我們的生計得以存活。

民國40年代,當軍人的父親階級是士兵,待遇清貧且當年尚無眷補制度,有眷官兵自謀生活,所以母親謀得洗衣工作非常不易,外省口音與本省語言溝通,可謂雞同鴨講,但畢竟是同一血統,認同感十足。

雖歲月已逾一甲子,筆者想要說的是,感謝三塊厝居民的善良,感謝東家給予母親洗衣服的機會,對母親長年的辛勞,為子者長大有善盡孝道,惟母恩深重難報萬一!

而三塊厝火車站,亦使我想起年少時,父親帶我從鳳山火車站搭乘燒煤客運車至該站下車,轉搭臨港線至鼓山站下車,沿調車場鐵道徒步至鐵道兵營區,駐守該營區的是機務連,營區鄰近高雄港,正門口是大安街。

那一次,父親還帶我到離營區不遠的大新百貨公司,年少的我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見識到港都的熱鬧與繁華,站在三塊厝保留的舊有火車站前(車站已地下化),回顧的是民國51年之往事,如今俱往矣!留下的是------

107/10/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