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6881.JPG

IMG_6880.JPG

柯老師導覽說:清同治13年(1874),日軍入侵琅嶠(恆春)直攻石門牡丹社,史稱牡丹社事件,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加強海防,乃先後派准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造旗后(威震天南)、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臺,構成中、低射程火砲威力,以扼守打狗港(高雄港)

旗后砲臺因聘英國工程師設計,屬西式砲臺,兵房位於北區,指揮所位於中區,南區則設有大砲四座,但旗后砲臺之入口卻非典型的中國式,其八字門及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樣式不同的雙喜字,足顯內陸師傅的匠藝,匠心獨具。

日據末期,砲台所配置的四門英製八吋阿姆斯壯後膛砲,被日軍拆走、熔燬充作戰略物資,因此旗后砲台只剩砲台座遺跡。

緬懷歷史,文獻記載:

清代1883年,壽山大坪頂設打鼓山營,駐副將一員,兵五百名。中法戰爭後,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大坪頂砲台,1888年竣工。18892月新購3座阿姆斯壯大砲,船運至哨船頭,官兵沿著登山街60巷古道,運大砲上山,進行安裝。

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黑旗兵劉永福來臺辦理軍務,視察旗後砲台及實彈演練。隔年2月,劉成良(劉永福義子)接任打狗砲台防務。18954月「馬關條約」中日雙方簽字。劉成良率福字軍四營、義勇營一營、砲勇二隊、水勇一營駐守打狗,並於打狗港外水面布設水雷。

乙未日軍征台之役,18951011日,日本第二師團登陸枋寮。1015日清晨,常備艦隊吉野號等,向打狗3砲台開炮,黑旗兵回砲,未擊中日艦。下午日軍陸戰隊登陸旗后山,接著第一中隊在西子灣登陸,爬五、六百公尺山路,往大坪山砲台攻擊,砲台已嚴重受損,而黑旗兵已早先往內惟古道下山逃跑。

附註

清代打狗港有3砲台:旗後砲台、哨船頭砲台(雄鎮北門)、大坪頂砲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