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495.JPG

1061118日艷陽高照,立冬後的高雄天氣仍有點炎熱,鳳山社大學員一行20餘人分乘六部車,追隨生態、文史專家柯老師赴現地飽覽曹公圳的偉大,緬懷清代鳳山知縣曹謹。

柯老師說:曹謹是河南人,不是侵占台灣的紅毛荷蘭人。曹謹於道光17(西元1837)被派往台灣擔任鳳山知縣。到任之初,遇到鳳山縣乾旱使得收成欠佳,因此盜賊四起,民不聊生。曹謹便四處訪察民情,結果發現治地雖平原廣袤,卻無水利設施,以致遇到乾旱就難有收成。有一天,他巡視到九腳桶(今九曲堂)時,見到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水量充沛,忽靈機一動,即派地方上的巧匠~精於測量技術的楊號,著手計畫建築灌溉農田的水圳,終於解決百姓乾旱問題。

道光19年,歷時2年終於完成這套灌溉系統。雖一開始曾遭部分鄉民反對,但圳溝開鑿後,許多田地都得到灌溉的好處,百姓便喜而受之。不久,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道光14年曾任台灣府知府)熊一本前來勘查,對曹謹興建水利的功勞十分讚賞,於是把這一整套水圳命名為「曹公圳」,並刻碑留念。2年後,原有曹公圳水源已不敷灌溉所需,曹謹又集資開築一圳,後人稱「曹公新圳」,而先前開鑿的就稱「曹公舊圳」。道光25年曹謹病逝,鳳山縣民為感懷曹謹的貢獻,便在鳳儀書院內建祠紀念,光緒2(西元1876)福建巡撫丁日昌正式命名奉祀為「曹公祠」。

當日課程除緬懷曹公圳之外,還參訪日據時代日人為擴展南洋戰爭所需軍備生產用水,沿高屏溪興建了幾座抽水站(淨水場、給水廠),台灣光復後由政府接收迄今仍在運作,只是部分動力機械已改為現代化的設施、設備,由此觀之,日人對台灣的建設,充其量只是為其侵略他國作為前進基地,絕非用於造福台灣人。

參訪中,除了解曹公圳的偉大,與洞悉日據時代日人侵略他國不得不在台灣建設的設施外,值得一看的是高屏溪攔河堰,奈何是日所有公營水廠適逢雙休日均不對外開放,使我社大學員只能從柯老師的圖片窺得一二,有部分老學員則較幸運,兩年前不但進入攔河堰親睹外,管理處還派專員講解流程。高屏溪攔河堰乃我政府於民839月開工,民8810月完工,是台灣第一座攔河堰,每日可供應大高雄用水100萬噸,上限可逾200萬噸。該攔河堰年取水量3億立方公尺以上,為目前大高雄地區最重要之水源。

回顧柯老師在課堂所述:咸豐年間,曹公祠位在鳳儀書院內東側,直至《馬關條約》清廷割讓台灣後台灣進入日據時代,第四任治台總督兒玉源太郎出巡鳳山見「曹公祠」年久失修,感念曹公功績,乃動員地方仕紳捐資重修於現址,並將曹謹事蹟收入日據時期的小學課本。

另據民間信仰,傳聞曹謹死後,陞任城隍擔任地方守護神。民81年,玉帝降旨認為曹公興建水利有功,准予雕塑金身承受萬代香火,配祀註生、福德二神,並將「曹公祠」升格為「曹公廟」。

緬懷曹公之餘,盼時下的台灣能再出現像曹謹一樣受百姓愛戴的執政者,勤政愛民,使家家戶戶安居樂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