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650.JPG

IMG_7653.JPG

IMG_7645.JPG

IMG_7657.JPG

IMG_7658.JPG

長青學苑陳玉燕老師在暑期課程結束前,特別告知學生六龜諦願寺已完工,宮殿富麗堂皇、菩薩法相莊嚴、寺院風景清幽,進入寺內心情豁然開朗,磁場感應絕佳,且中午提供齋飯,可抽空前往參觀。

去年與老伴曾去過一次,亦是陳老師所指引,惟當時仍在施工,只做短暫的停留,除觀賞寺前荖濃溪的風光外,廣袤的寺院散放著五百尊 羅漢,其中一尊五童子鬧彌勒佛石雕,特別引人注目,此尊雕像涵義陳老師在課堂上曾有述及。

師說:「五子鬧佛是民間傳說,五子代表民間五種人物,即〝財、色、名、食、睡〞五種人戲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不爲所動,其意爲佛菩薩心靜如水,不爲色慾所動。」師又說:「彌勒佛在佛教中被稱爲未來佛,有着最慈悲的胸懷,最無邊的法力,幫助世人渡過苦難」。另古有五子登科、五福捧壽等傳說,童子亦是福壽的象徵,彌勒佛傳福人間,賜福童子,寓意吉祥美好。

眾所周知,彌勒佛以大肚、笑口爲形象,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之說,祂代表了人們嚮往寬容、和善、幸福的願望。彌勒佛是我國民間普遍信奉的一尊佛,祂同時被尋常百姓稱為笑佛、歡喜佛、大度彌勒佛。

彌勒佛袒胸露腹盤腿坐,神采飛揚,笑容可掬,手持念珠。若家裏擺上一尊〝五子鬧佛〞可寓意多子多福,闔家歡喜。石雕上的五個童子真逗趣,爬到彌勒佛身上,嬉鬧玩耍,其樂融融。

IMG_3200.JPG

IMG_3195.JPG

IMG_3216.JPG

IMG_3217.JPG

IMG_3207.JPG

今得空偕老伴驅車同去,因我倆非佛教徒,只能以外行人看熱鬧的角度來欣賞諦願寺之美。

諦願寺位在高131道路上,附近有遠近馳名的彩蝶谷風景區。諦願寺是高雄市鳥松區圓照寺的分院,主殿安奉釋迦牟尼佛和地藏王菩薩,是六龜區的三大寺廟之一,依網友稱:整個建築融合了傳統與創新,建築主體採宮殿式,看起來莊嚴而宏偉,而其屋簷梁柱則施以彩繪,開創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群山的環繞下,背山面水的諦願寺顯得幽靜沉潛,悠然超塵。而廟外廣場五百尊羅漢,由青斗石雕刻而成,每尊羅漢的動作、面貌及神情都不同,看起來栩栩如生。

據〈維基百科〉對五百羅漢的解說是:五百羅漢,羅漢,意即阿羅漢、應真,是梵文Arhat的音譯。原指小乘佛教修行者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果位,已經達到了斷盡生死煩惱的「無餘涅般」的至境,後來泛指和尚修得「阿羅漢果」果位的人。五百羅漢是從十六羅漢、十八羅漢發展壯大演變而來,逐漸形成漢傳佛教五百羅漢的信仰傳統。

不過,「大華嚴寺全球資訊網」對五百羅漢另有解說,原文如下: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和中國古人用""""來表示多數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羅漢,在佛教經典中固然是常見的,但並不意味著是固定的數字。可是隨著十六羅漢的崇奉,五百羅漢像也便在五代時期見於繪畫和雕塑,不久便有許多寺廟建立了五百羅漢堂。

五百羅漢一般指佛釋迦去世後參加第一次經結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葉和阿難首。至於五百比丘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沒有名號的記載。然而,在我國流傳的五百羅漢卻都有名號,這在佛經中是找不到的根據的,是宋人的附會之說。

關於羅漢的來歷,除了參加第一次佛經結集的五百比丘之說外,還有說為跟隨釋迦牟尼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的。在《賢愚經》、《報恩經》等經中,另有種種說法,華嚴寺將後續分別介紹。

IMG_7641.JPG

IMG_7643.JPG

IMG_7654.JPG

IMG_7656.JPG

IMG_3189.JPG

華嚴寺續介紹五百羅漢的來歷,有三:

有一獵人張網捕住五百隻雁,並全部殺死。五百隻雁因聞法功德而轉生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報恩經》卷四說,古代有一國王想食雁肉,命獵人捕雁。正好有五百隻大雁飛過,雁王誤落網中,獵人大喜,準備殺之,忽心中不忍,放了雁王。國王聽說後便不再食雁肉。國王即阿?世王,雁王即佛,一雁為阿難,其餘即五百羅漢。

《大唐西域記》卷三記載一大枯樹穴中住有五百蝙蝠,有一隊商人在此停留歇息。他們點火取暖,燒到枯樹,正巧一位商人手捧佛經誦念,蝙蝠雖被火圍住,因愛樂法音,忍耐不去,終被燒死。這五百隻蝙蝠轉生為人,普證聖果,成為五百羅漢。

另據古代印度傳說,在憍薩里國有五百強盜占山為王,後與官軍交戰,全部被俘。他們被挖下雙眼後放逐到山林。強盜在林中絕望地奔跑,呼號。佛陀聽到後,大發慈悲,用神藥使他們復明。五百強盜從此棄惡揚善,皈依佛門,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心後均修得正果。成為五百羅漢。

其實,五百羅漢中較為常人熟知的是十八羅漢,如建於乾隆五十一年的鹿港龍山寺,其十八羅漢名稱分別是:「降龍、進花、長眉、開心、志光、善觀、目蓮、進香、布袋」及「伏虎、進果、飛缽、知覺、梁武、獅子、達摩、進燈、九老」等。其中降龍、伏虎兩尊羅漢更為人津津樂道。

降龍羅漢是如來佛祖座下羅漢之第十七羅漢,即是「迦葉尊者」。傳說古印度有龍王用洪水淹那竭國,將佛經藏於龍宮。後來降龍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立了大功,故稱他為「降龍尊者」。降龍修煉幾百年,卻始終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觀音,得知七世塵緣未了,便下凡普渡眾生,了結未了塵緣。

伏虎羅漢是如來佛祖座下羅漢之第十八羅漢,即是「彌勒尊者」。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隻老虎,時日一久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行走四方,故又稱他為「伏虎羅漢」。

在歷史上降龍羅漢的事蹟,遠超過伏虎的事蹟,早期二者並無任何關係,宋元以後逐步相配成對,或許是與道教思想有關。

IMG_3192.JPG

IMG_3196.JPG

IMG_3202.JPG

IMG_3201.JPG

IMG_7646.JPG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哎~哎哎~~

無煩無惱無憂愁!世態炎涼皆看破!

走啊走、樂啊樂!哪裡有不平,哪有我!哪裡有不平,哪有我!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瘋、笑我癲,酒肉穿腸過。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哎~哎哎~~

天南地北到處遊!佛祖在我心頭坐!

走啊走、樂啊樂!哪裡有不平,哪有我!哪裡有不平,哪有我!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這首歌膾炙人口,即使不是佛教徒也會哼上一段,它是大陸電視連續劇《濟公》中的主打歌,吸引了不少台灣觀眾的眼球。濟公的傳說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為降龍羅漢化身,喜歡喝酒吃肉,笑談「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他行走於百姓間懲惡揚善,會從身上搓出幾粒泥丸救治病人,啼笑皆非之間盡顯人生真諦,老百姓視他為「活佛」。

何謂人生真諦?〝人生〞乃是指宇宙萬物與人生的真象。〝真諦〞是指人生短短數十年應如何作為,使生命最具有價值。但切記,人生的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付出多少、奉獻多少、犧牲多少。

濟公活佛(俗名李修緣),降生於南宋紹興三年至嘉定二年(西元1133~1209),傳說中「以不守戒律、飲酒吃肉、神通廣大聞名」號稱"湖隱""方圓叟"。不記得是誰說過:「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的濟公,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八百多年來,濟公傳說融入民間信仰之後,已成爲文學藝術的生動素材,在戲曲、書畫、雕塑、影視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

有位網友說:十八羅漢的信仰在我國流傳了千年,隨著佛教的渡海來台,十八位印度人,便一個個取了漢人名字,化身為中國史上的高僧、祖師,融和了道教和民俗信仰,數百年來,始終安靜的守護在台灣寺廟的觀音殿裡,接受信徒的梵香禱祝,信徒們也早忘記他們原是印度人。

記得某次在佛光山攬勝時,無意中聽見香客說:「印度雖是佛教發源地,但佛教在東亞其他國家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在印度沒落了。」吾非佛教徒,無從印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