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父親臨別的叮嚀「先讀書,再談救國。」絕非隨口說說,或為一己之私,而是有所依循,在河北老家雖不敢自言是書香門第大戶,卻也是知書達理人家。

其父除引用北大校長蔡元培對學生的勗勉外,還引述古今名人之語勉勵其子,他父親說:「北宋江西派詩始祖黃庭堅有『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之說;大文豪蘇東坡有『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求之無不獲者,惟書乎!』;世稱橫渠先生的理、哲學家張載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抱聯,它含有勉勵人們既要認真讀書,又要關心政治,須知,此二者緊密結合,具有不可偏廢的深刻哲理」。

此外,還引述孫中山先生之說:「有了學問,便有知識,有了知識,便有方法,有了方法,小則可以獨善其身,大則可以兼善天下。」更重要的是,在長沙聽了陳誠將軍的演講,遂下定決心繼續讀書,俟完成學業後,再談救國之道。

這位養父學生時期之所以從河北流亡到湖南長沙求學,時因七七事變抗戰軍興,老家著名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天津的私立南開大學都已於民26828日遷校至長沙,三校合併成立「長沙臨時聯合大學」,而就讀北京大學是他的首選。

261213日首都南京淪陷,武漢告急,隔日長沙城內各大報紙鋪天蓋地大肆報道,眼看戰火一天天燒近湖南,長沙連遭日機轟炸,為保存國家文化元氣,最高當局下令「國立長沙臨大」在第一學期結束後遷至雲南昆明。

2715日,長沙臨大校長梅貽琦先生鄭重向師生報告,政府希全校師生保持鎮靜,堅守本業,為國家將來復興做準備。110日長沙《觀察日報》刊載,長沙臨大在布告牌上寫著:本校為保存文化決遷昆明開學,諸生如有願離校參加各種國防工作者,本校當盡力介紹;願隨同前往者,每人津貼路費20元,此後課程設備等方面,當力求充實,以副有志向學諸生之厚望。

梅校長的講話和臨大貼出的布告,引起學生騷動,並引發學生「遷滇論爭」半數學生簽名聲稱“反對文化逃避”,不想當叛徒和懦夫,學生發起反對搬遷或緩遷簽名活動。

北大校長蔣夢麟最後請來軍委會政治部部長陳誠將軍從武漢趕到長沙臨大演講。陳誠苦口婆心告訴臨大學生:「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士兵,但目前中國最缺乏的是有知識的人,你們是國家最後的希望,是『國寶』,倘國之大器,皆化炮灰,將來國家形勢必定更加嚴峻,我們應當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死中求生,中國奮起,建國更需人才,中國最好大學的學生,要完成的是後者」。

的確,建國以人才為本,證諸古今中外史實,莫不彰顯「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即等於優秀人力,國家擁有優秀的人才,才能產生足以匹敵的實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