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西門町電影院、戲院密集度是全台之冠,有「電影街」之稱,西門町之所以興盛,據悉,乃日據時代日寇妄圖將其塑造成「大東亞共榮圈」亞洲娛樂樣版重鎮。

    日寇戰敗,宣告無條件投降後,台灣重新回到中華民國懷抱,民38年中央政府遷台後,大量資金湧入西門町,除電影院外,百貨業及其他娛樂場所相繼出現,尤中華商場完工後,西門町儼然已成全國最大的商業娛樂中心。

    筆者在台北廠實習階段,除了到西門町看電影或逛街外,另一目的就是登上西門町與中華商場間的陸橋,橋下是南北雙向縱貫鐵路,欲觀的不是陸橋上熙來攘往的人潮,亦非眺望西門町的熱鬧景象,而是沉思「春秋時期」的吳國太宰伯嚭為何要由此橋躍下。

    四年級生的朋友們,應還記得民55年間,主管教育機關通令全國各中學必須集體上戲院,觀看大導演李翰祥所執導的〈西施〉歷史大片,此片可算是開視聽教學之先河,片中飾演奸臣吳國太宰伯嚭的是洪波,一名從影30年的老演員,電影中的反派人物、大壞蛋。

    詮釋伯嚭洪波,卻在年餘後(民57年11月)登上西門陸橋對著迎面而來的火車,縱身躍下,難道是自感對吳國的覆亡有愧,自我了結?抑或是被吳王夫差的冤魂所牽絆,落此下場?當然都不是,熟悉歷史者均知伯嚭最後被越王勾踐所誅殺,罪名是「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賄,與己比周也」。又過年餘,筆者站在該陸橋上思考「是天妒英才,抑是自作孽?」

    據報導,銀幕上的大壞蛋,銀幕下卻是一派溫厚;當年影評家的評語是「藝術家氣質濃厚、對金錢觀念淡薄、有豪氣、重朋友、重感情,但卻有不負責任、我行我素之毛病。」洪波才氣過人,除演戲外,能編能寫更能說,惟個性孤傲,且常酒醉失言。

  「不負藝人,寧負世人」是洪波胸口上的刺青,與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頗有雷同之處,報導指出,洪波在貧困交加之際,匿居中華商場某飯館內,終因毒癮、賭癮無法克制,以自殺結束跌宕起伏的一生。

    俗話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所不同的是,戲有彩排,可以重來;人生沒有彩排,無法重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