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後,父子倆沿皮鞋街漫步,越過平交道來到壽山前,拾級而上,登上山頂的公園,觀賞造山運動所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遊覽海蝕所形成的天然岩洞。當年壽山公園能活動的範圍有限,其周邊都是軍事管制區。

78年,軍方解除部份管制,供民眾遊憩, 85年再度縮減軍事管制區。父子倆在山頂上遠眺高雄港、西子灣及市區的建物與馬路上的車輛,這位養父趁機教育講解「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涵義。下山後,第八年壽山設置動物園,第九年「國立中山大學」在此建校;當年名為「西子灣動物園」因臨近中山大學之故,九年後(75)遷至現址,改稱「壽山動物園」。

申時正中,父子倆乘渡輪來到旗津看海,養子初次見到一望無邊的大海,其景觀果如課本所寫「海連著天,天連著海」海天一色。這位養父看著浩瀚的大海,海浪一波波沖上沙灘,浪花隨即破滅,觸景之情油然而生,自古浪花淘盡多少英雄,感概人生就像「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海灘右邊近山處是要塞重地,沙灘上有全副武裝的衛兵把守,不准遊客接近,父子倆向左走,行至不遠處望見沙灘上有很多人在拔河,但不見對手,原來是一群遊客幫著漁家在拉著漁網繩索,大家齊心協力用力拉,要把在海裡的對手拉上岸,這位養父告知那叫「牽罟」,養子好奇地跑去加入拔河,嚐試牽罟。

「牽罟」是利用漲退潮差設計的傳統捕魚方式,潮汐表全記在漁民的腦海,在漲潮時駕駛竹筏出海,將罟網載到近海拖曳成一張大網,幾分海流、放幾分網,等待退潮,魚困網中,再集合眾人之力,把沉甸甸的魚網拉上沙灘,攤開罟網,即見蝦、蟹、貝類、魚群在網中跳躍翻騰,漁獲使牽罟者,笑顏大開。

牽罟對早年漁民而言,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活動,需動員家族甚至村民共同作業,但凡參與作業者都可分享漁獲,此活動深具凝聚力,它聯繫著全漁村人的情感,遺憾的是,隨著時代的演變,捕魚方式也隨之改變,復加近海海域遭到污染,漁獲逐漸枯竭,傳統的牽罟捕魚方法也就逐漸式微,終至走入歷史。

這位養父見養子主動去牽罟,體驗牽罟過程,以了解漁民的苦與樂,具有助人的本質,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