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欣賞》課, 陳玉燕 老師今天解析詩仙李白負有「百代詞祖」盛名的兩闋詞,首先以國語吟唱第一闋「菩薩蠻」、接著以閩南語吟唱第二闋「憶秦娥」,歌聲委婉動人,音律裡透著詩仙的遊子思鄉之情與壯志未酬之憾,及借簫史弄玉典故引申傷別離話淒涼之景。

求學時代,教科書中有關李白的詩句,不曾少背,但老師對詩仙李白一生,卻不曾仔細交代,最近上網看過北京 師範大學 博士生導 師康震 教授解析李白,更益發感受詩仙李白的豪放與浪漫,但詩仙也有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一面,今特蒐資料記述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李白之所以名「白」字「太白」,依《列仙全傳》記載:李白的母親快要分娩時,突然夢見太白星從空中降下,正好落在懷裡,驚醒後,當晚就生下李白,因此有人認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

 

曾有學者指出李白具有突厥血統,尤以小兒李天然小名喚“頗黎”來證之;依文獻記載: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誕生於中亞碎葉城(今俄羅斯境~公元679年為唐朝在西域所設之重鎮,與龜茲疏勒於闐並稱「安西四鎮」)

 

李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美譽,和杜甫並稱「李杜」,傳世名詩有九百多首,其中最著名的是《靜思夜》,著有《李太白集》。詩人5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青蓮鄉,從小聰明自負,10歲能吟詩作對,父指導其誦讀漢代司馬相如《子虛賦》,一讀便能領悟。此外,詩人廣閱諸子百家、《昭明文選》和楚辭、古樂府及漢魏六朝著名詩人之作品,勤讀之餘,詩人還拜師習劍,時撫劍揚眉,吟嘯起舞,斯時已是文武全才之少年遊俠。

 

弱冠後,詩人漫遊蜀中,曾登峨眉、青城諸名山。26歲時為實現政治理想,「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因此詩人「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啟新的漫遊與求仕階段,遊蹤遍及半個中國。

 

詩人漫遊雖恣情快意,卻也包含政治目的。漫遊中,有時採取縱橫家遊說方式,期憑文章才華得名人推薦;有時則又步上「終南捷徑」,希通過隱居學道樹立聲譽,直上青雲。常自言「隱不絕俗」,其意即“隱居”但不排斥“仕途”,詩人抱持的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42歲時,因京都詩人祕書監賀知章讀李白詩章,大為讚嘆,向唐玄宗推薦,於是唐玄宗下詔征赴長安。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一見歎為「謫仙人」,即解下飾物金龜換酒為樂,聲名益振。玄宗召見時,也「降輦步迎,如見園綺」。

 

但玄宗所賞識乃李白才華,當作宮廷御用文人,供奉翰林。此時詩人感到政治理想破滅。同時,看不慣帝王權貴傲慢作風,又招致權臣讒毀,感到長安不可久留。在度過一段狂放縱酒生活後,上書請還。此時,詩人心情相當沈重,三年翰林供奉,使詩人認識政治腐朽和現實黑暗,開始寫出一些抒發憤懣、抨擊現實的詩篇。

 

詩人離開長安後,再度開始漫遊。在洛陽遇見杜甫,在汴州又遇高適,三人便一同暢遊開封、濟南等地。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更結下深厚友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公元745年秋,詩仙和詩聖分手後,又南遊江浙,北涉燕趙,往來齊魯間,但以遊梁宋為最久。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詩人由宣城避地剡中,隨即隱居廬山屏風疊,並密切注視戰事發展。翌年冬,永王李璘以平亂為號召,由江陵率師東下,過廬山時,堅請詩人參加幕府,詩人愛國情切接受邀請。未料,永王暗懷野心與兄李亨爭奪帝位,不久被消滅,詩人也因而獲罪下獄。出獄後,判處流放夜郎。

 

此時,詩人已至暮年,在「世人皆欲殺」殘酷迫害下,雖仍常爽朗大笑,但有時亦不得不發出無聲垂泣。公元759年,詩人西行至巫山,遇大赦,得放還。61歲時,聞名將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特由當塗北上,請纓殺敵,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翌年,詩人病逝在當塗令李陽冰族叔家中。

 

詩人因“腐脅疾”而逝,逝前作臨終歌,曰:「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綜觀詩人一生雖不得志,卻留下不少優美詩篇,在民間廣為流傳,現更成為中國文學寶庫的重要資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