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釋
1.白居易33歲創作於唐德宗貞元20年(804年)歲末,時任秘書省校書郎。
2.邯鄲:地名,今河北省邯鄲市。
3.冬至:陽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12月21日(閏年12月22日),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易經·復卦》大象辭: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冬至作為萬物始成的重要節點,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唐朝規定,冬至日與元正日同樣「休假七日」,官奴婢給予三日休假。故冬至有全家團聚的習俗。
4.驛:驛館(官方客棧),古代傳遞公文,轉運官物或出差官員途中歇息的地方。
5.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
6.影伴身:影子與其相伴。
7.夜深:猶深夜。
8.遠行人:離家在外的人,這裡指作者自己。
詩意
我羈旅在外,路經邯鄲,夜宿驛館,適逢冬至節日。寒冷的夜晚,身邊沒有親人,更感孤寂,只好抱著雙膝坐在燈前,這時只有影子與我相伴。
夜已深沉,我想在這個團聚的時刻,全家人圍爐談論的話題,應該也是在思念我這個羈旅在外的遠行人。
附註、《易經·復卦》大象辭
「古代的君王在至日(即冬至)時閉關修養,不出門,也不會進行巡視或政事處理。商人和旅客在這個時節也停止活動,以示對天地和自然的敬畏。」這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節氣的重視,以及在特定時節中休養生息、順應天時的思想。
〝復卦〞為11月冬至之卦。陽氣在10月坤卦被剝除到盡,為純陰之卦,冬至11月時陰氣達到頂點,此時既是最冷也是白天最短的時候,這也是陰陽消長的轉折點,陽氣就是在這最冷的時候返回。從冬至之後也是白天開始漸漸變長。陽氣歸來,正是復卦的卦義之所在。此時也開始進入另一回合陰陽消長的循環。而冬至時雖然表面上看來是一片死寂,但卻是暗藏無限生機。
心得
文獻資料記載:白居易與湘靈可謂是青梅竹馬,802年,白居易向母親提出要迎娶湘靈,遭到母親強烈反對。白居易遂以不與她女結婚為要脅,並三次寫了懷念湘靈的詩:《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和《寄遠》。
《冬至夜懷湘靈》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白母索性不讓白居易和湘靈見面,也不允許他再提湘靈。直到808年,白居易37歲時才在母親以死相逼下,經人介紹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婚。所以〈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想得更多或許是湘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