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品讀《唐才子傳·杜牧》,文中述及時年33歲的杜牧於太和9年7月申調洛陽拜真監察御史,分司東都,因而避過了當年11月京城的〝甘露之變〞。今尋文獻史料將〝甘露之變〞筆記之。
唐朝在玄宗皇帝時開始寵信宦官,安史之亂後,宦官權勢更加膨脹,連皇帝都難以駕馭。其〝甘露之變〞發生在文宗太和9年(835年)11月的政變,宦官得勝,朝廷數以百計的官員遭到殺害。
首先查看自玄宗以降,唐朝皇帝排序: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曄→哀帝李柷
話說李昂被宦官王守澄立皇帝位(文宗),但他向來不滿宦官專權。太和9年,文宗以大臣李訓之謀,杖殺曾參與殺害憲宗的宦官陳弘志,不久仍以大臣李訓、鄭注之謀酖殺宦官王守澄。
然李、鄭二人的共同目標是消除宦官專權,但二人開始爭功,發展成勢不兩立的局面。9月李訓升為宰相,同時把鄭注派到外地任鳳翔節度使,表面上是作為助援,實則另有盤算。
本來兩人約定,由鄭注以協辦王守澄葬禮為名,帶數百精兵前來,趁宦官們參加葬禮時一網打盡,但李訓存有私心,不想讓鄭注搶功,便暗中招募士卒,提前行動。
是年(835年)11月21日,文宗與百官在紫宸殿早朝,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奏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夜生甘露,為祥瑞之兆。」李訓等人勸文宗御駕親臨觀看,文宗先到含元殿,命宰相及中書、門下兩省官員前去左仗視察,然眾人回報那不是真甘露。
於是,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眾宦官前去查驗,李訓已事先暗藏甲兵,以伏殺宦官。仇士良抵達後,看到韓約神色驚慌,同時發現周圍有伏兵,立即返回含元殿挾持文宗回內殿。李訓見狀,叫金吾軍上前護駕。金吾軍及伏兵雖殺了數名宦官,卻來不及阻止宦官帶走文宗。
仇士良與眾宦官挾持文宗返回內殿後,即派出神策軍500人砍殺眾大臣,舉事潰敗。李訓逃出長安,但終究被捕殺。仇士良又密令鳳翔監軍張仲清誅殺鄭注。
此次事變,死者數以千計。除李訓、鄭注外,李訓黨羽多人被捕殺,宰相舒元輿、王涯、賈餗及李孝本、羅立言、王璠、郭行余等人被腰斬,仇士良令百官臨觀,「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遺,妻女不死者沒為官婢。」仇士良還殺了韓約、鳳翔少尹魏逢。宦官田全操甚至揚言:「我入城,凡儒服者,無貴賤當盡殺之!」史稱“甘露之變”。
被流放的宗室左金吾衛將軍李貞素,於當年12月與翰林學士顧師邕卻同時被文宗賜死。此外,遇難官員的一些家屬,投奔了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但當劉從諫的侄子和繼承人劉稹於會昌4年(844年)敗亡後,這些家屬仍慘遭殺害。
甘露之變後,宦官更加緊握軍政大權,君主廢立與生殺均在宦官手中。所謂「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凌暴朝士如草芥」。開成5年(840年)的新年,文宗沒有接受群臣的朝賀,正月初四,在大明宮的太和殿抑鬱而終。卒年31歲,諡號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葬於章陵(今陝西富平縣城西北)。
唐朝的宦官勢力直到最後一個有實權的宰相崔胤引狼入室勾結朱溫在唐昭宗天復3年(903年)大殺宦官後,才告終結。然而,不久也因朱溫篡位建後梁,唐亡(國祚289年)。歷史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感言:
研讀此段歷史,晚唐詩人杜牧雖逃過一劫,但相信他一定為朝政失望,亦為自己無力改變朝政而自責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