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1/5週三)參加港社大走讀橋頭課程,在一幢古厝看見過水亭兩側書有“詩書”、“禮樂”四字,當下意識到這必是書香門第的家族。

下課後,趕緊複習求學時代老師教過的詩書禮樂,西漢•戴聖《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老師說:「崇四術所以尊德性;立四教所以道問學。尊德性,天也;道問學,人也。天與人,先王之教,未嘗偏廢也。舜命夔典樂而教胄子,周立大司樂而掌成均之法。此言樂正崇四術、立四教者,蓋以樂為學,教之終始,而能入人之深也。而禮存在的意義,是讓社會和諧,人們和睦相處,先王制訂它的緣故也就在這裡。然而事無巨細盡數規定,是不可行的;為了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約束,也是不可行的。」

據史料記載,孔子周遊列國,理想不能實現,於魯哀公十一年從衛國返回魯國,結束了長達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他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於是把注意力轉移到興辦教育上來,正是在這個時候,孔子“刪詩書,正禮樂”,使當時流傳甚廣的詩書禮樂文化得到糾正和改進。

孔子對夏商周三代禮制做過深入的比較研究。對於作為教材的“禮”,向學生進行過闡述,孔子愛好音樂,也審定,整理過“樂”,晚年喜研“易”,以致“韋編三絕(編易書竹簡的牛皮繩斷了三次)”,作為解釋經文的易傳(十翼),一說為孔子所做,另有一說出於儒家後學之手,然其中不少內容與孔子傳授有關。

何謂「詩、書、禮、樂」?師云:「温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

台灣教改紛擾多年,時至今日每況愈下,經常有人問:「詩書禮樂在台灣的教育界還存在嗎?」然聽到的卻是衛道之士的嘆息:「可悲的“教育”,在臺灣不過是政客鬥爭的工具罷了!」

111/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