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10/8/24)文學欣賞視訊補課,陳玉燕老師講述的《搜神記》中有一篇說到“相思樹”的由來,果然又是一則淒美令人動容的故事。

在未聽陳師授課前,對相思樹的認知來自鳳社大柯老師的走讀植物生態,記得柯老師在北壽山現地講述:相思樹為常綠喬木,最高可達約15公尺,冠幅可達約10公尺,幹徑寬可達約60公分,因生長快、質地堅硬、耐火燒,很適合製炭,且發熱量大、不出油、煙不刺眼,是極佳的燃料。

柯老師還說,閩南有句俗諺:「門前一棵相思樹,相病起不知人,醫生來看講無望,貼心的來看水噹噹」,則是傳神地講出害相思病的症狀。彼時看著相思樹突然想起胡適名言:「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或許中唐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連理枝與相思樹有關乎?

相思樹下說相思,聆聽陳玉燕老師講述《搜神記‧韓憑夫婦》才知道相思樹的典故。《搜神記》是晉代文學家干寶(志怪小說鼻祖)的作品,其中“韓憑夫婦”的情節是我國古代民間愛情故事,課本原文:

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憑怨,王囚之,論為城旦。

妻密遺憑書,繆其辭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蘇賀對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心有死志也。」俄而憑乃自殺。

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妻遂自投臺下;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於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憑合葬!」

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冢合,則吾弗阻也。」

宿昔之間 ,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恆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於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

今睢陽有韓憑城,其歌謠至今猶存。

因課本已有語譯,陳師施以補充說:韓憑的故事背景在封建君主時代,強奪人妻的宋康王貴為一國之君,而韓憑在何氏被奪之後淪為階下囚,其本來的身份為門客,在康王和韓憑之間,地位勢力始終懸殊,判若天淵。如此不對等條件下,夫妻情感似乎受到嚴峻的考驗。但何氏的智謀與堅決讓現實中的悲劇,轉而成為一種精神上的永恆相守,對比一世的恩愛,何者更為深刻長久?在這個故事中,宋康王無疑是個令人厭惡的角色,沒有他的強橫、暴戾,韓憑夫婦可能不會如此緊緊相繫。或許連韓憑和何氏本人也從未料想,夫婦感情是如此堅定不移。

讓我們察看暴君宋康王在歷史上的記載:宋康王(子姓,戴氏,名偃)宋剔成君之弟,戰國時期宋國最後一任國君,公元前328~公元前286年在位。(宋襄公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在位14年,公元前650~公元前637)

公元前329年,戴偃襲擊哥哥宋剔成君,宋剔成君敗逃齊國,戴偃自立為國君。公元前318年,戴偃稱王,史稱“宋康王”。同年,宋康王派兵向東打敗齊國,奪取五座城池;向南打敗楚國,拓地三百餘里;向西打敗魏軍,取二城,滅滕。於是與齊、魏成為敵對國,諸侯都稱宋康王為“桀宋”。

公元前286年,宋康王因殘暴而發生內亂,齊閔王(媯姓,田氏,名地)便聯合楚、魏兩國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處奔逃,城池棄守,宋康王逃到倪侯住所,但很快被齊軍抓獲並殺之,宋國滅亡,齊楚魏三國瓜分宋國土地。

令人痛惜的是,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儒、墨、道和名家四大思想之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四位聖人或其先祖皆出自宋國。

返回課文,對於韓憑夫婦雙雙殉情的心得,可謂“愛到深處無怨尤”;男女之愛,是人類情感中永遠無法忽視的,從古至今牽動著每一個人的神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