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罰勑法”語出易經第21卦「火雷噬嗑」大象辭。視訊課時,易經老師徐錦文以“明罰勑法”說了一則《孫武練兵斬愛妃》的故事,話說:
公元前502年,吳王闔閭召見孫武,為測試其能耐,把180位宮女交給孫武訓練,孫武把宮女編成兩隊,用吳王最寵的兩個愛妃為隊長,然後把一些軍事的基本動作教給她們,並告誡她們要遵照軍令。
不料孫武發令時,宮女都哄堂大笑,於是孫武再重複一遍軍令,並再次下令,宮女們仍然只顧嘻笑,孫武下令將兩位隊長拖出斬首,吳王聞之急忙求情,但孫武稱:臣既已受命為將,將法在軍,君雖有令,臣不受之,仍立斬兩位隊長,宮女們此時才知軍法的威嚴,沒人敢再嘻笑,果然訓練得有模有樣。
娘子軍訓成後,孫武向吳王申述斬隊長理由:「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用眾以威,責吏從嚴,只有三軍遵紀守法,聽從號令,才能克敵制勝。」吳王聽了孫武的解釋,怒氣消散,解了斬愛妃之恨,拜孫武為將軍。
易經《師卦》初六爻辭:師出以律。否臧凶。孫武作為兵家史祖,他用吳王兩個寵妃的死告訴了吳王和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軍令如山,軍紀似鐵,唯有如此,才能訓練出一支鋼鐵般的勁旅。
後來,吳國軍隊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紀律嚴明,戰鬥力大增。公元前506年,吳、楚大戰中,吳軍五戰五捷,打敗楚國,攻占郢都。以後,吳軍又威震齊、晉兩大中原強國,吳國在列國諸侯中威名遠揚。
回顧軍職時期,軍官團教育曾教過《孫子兵法》,依稀記得戰術教官說:「綜觀《孫子兵法》13篇,是按照軍備、戰爭過程、軍事效能所構建,1-6篇 (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 是統帥行為,第7篇軍爭是戰場指揮,8-13篇(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是軍事行動」。
教官指出作戰最高明的手段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教官說:「善戰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軍中有句俗諺“沒有不能打仗的兵,只有不能打仗的官”但又說「兵隨將轉」,作為“將”一定要有帶動部屬和影響全軍的魅力。何謂將?孫子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戰爭不是靠勇猛而是靠品德和學問。孫子兵法有云:「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首重道,何謂道?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簡言之,全民團結一致,生死與共。
但若國有無道昏君,該當如何?教官說:「人人皆可掃之,因為那是打不了勝仗的。」記得部隊長課後補充說:「一個無道昏君,即使手下有驍勇戰將,也是無法贏得勝仗,若再帶領的是軍心渙散、不能貞固的部隊,必然走向敗亡之路。」所言雖是往事,然走筆至此,反觀現況,心有戚戚焉。
下課前,部隊長說:「國軍各級部隊凡將級者均須熟讀《孫子兵法》、《統御領導要綱》、《曾胡治兵語錄》-------等書籍,因為國父說:『革命要有高深的學問』、『中興以人才為本』」。只是不知國軍將領現在是否依然如故?
心得
易經包羅萬象,兵學自在其中,引用老師之語,繫辭傳有:「陰陽不測之謂神」援“易”演“兵”,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然自軍法退出軍中後,“明罰勑法”即不存在,未來戰端一啟,不知國軍如何作戰?令人憂心忡忡。
天佑台灣!希當局能避開《師卦》邁向《比卦》,師憂比樂,趨吉避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