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00304_093606.jpg

就在李白、杜甫分別整整10年之後,天寶14(755)安史之亂爆發。那時,李白已經54歲,杜甫43歲。他們和唐朝國祚一樣,邁入老態龍鍾之狀。

天寶15(756),李白參加了永王李璘起兵與太子李亨爭奪皇位的行動,失敗後被補入獄、之後判流放。當所有人都對李白喊打喊殺時,只有杜甫挺身而出,冒著被連累的危險,也要為李白抱不平。

李亨繼位即肅宗,「假冒偽劣」的李璘兵敗被殺,李白的從政夢再次破滅,以附逆罪而被逮捕。原本要腰斬的,幸平亂功臣郭子儀(697~781)在唐肅宗面前替李白說了許多好話,才改判為流放夜郎(貴州正安)。夜郎對於李白,是一個僅比死稍為好一點的處分。

走在通向夜郎的路上,李白心如死灰,身影顯得格外孤單。仰望明月,詩意全無。遠處,遠處的遠處,更遠處的更遠處,夜郎像噩夢一樣等待著遭受災難性打擊的詩人。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肅宗乾元2(759),關中地區大旱,朝廷頒布特赦令,希藉慈悲祈求上天饒恕,風調雨順。

乾元元年(758),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第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遠在北方,只聽說李白被流放,不知道他已被赦還,憂思難忘,日思夜夢,於是寫下了兩首《夢李白》詩。兩首記夢詩,分別按夢前、夢中、夢後敘寫,上片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對李白吉凶生死的關切;下片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寫對李白悲慘遭遇的同情。此後數夜,又連續出現類似的夢境,於是杜甫詠歎「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大唐盛世雖已漸行漸遠,杜甫仰慕李白的事蹟卻傳頌千古。在後人心目中李白的形象如此鮮活,一個最直接的來源就是杜甫的詩歌。如《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是稱讚李白的詩氣勢磅礴,富於感染力;《飲中八仙歌》又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非常生動地呈現了李白那種才氣的高傲與放誕的性格。

七哥末了指出:「李白一家人是"黑戶口"。在開元、天寶年間,沒有戶籍的人是不能參與科考、不能從軍。唐玄宗曾頒布《禁客許附貫敕》諸州貢舉,皆於本貫籍分明者,然後依列,不得於所附貫便求申送。如有此色,所由州縣,即便催科,不得遞相容許。」這道皇帝詔書,既杜絕了地方上許多附籍貫的考生,亦扼斷了地方官員徇私枉法管道。

李白獲赦後,投奔在當塗任縣令的族叔李陽冰。當時連年天災兵禍,百姓生活困苦,族叔李陽冰無力援助李白一家六口人。直至寶應元年(762),在相識相知18年後,杜甫心懷滿腔悲痛,為李白揮毫寫下輓詩。夢中知己,已駕鶴西歸,再不能彼此邂遊,再不能得意盡歡,長洲孤月再無人能明。

七哥小結說,如果沒有杜甫,我們對李白的認識不會有現在這樣親切。杜甫和李白詮釋了「君子之交」、「知音難捨」的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