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90918_131552.jpg

一日之計在於晨,雖然昨夜未臥床,躺在搖椅上將就一夜,老哥哥盥洗完畢,仍習慣性地把床上的豆乾棉被加強一下,然後在院落空地,以陸軍操作為熱身運動,接著八趟拳、十式拳及莒拳道的前八型演練了一遍。

擦擦汗,調整呼吸,在小涼亭禪坐,心有事、禪難定,開始想〝路不拾遺〞的問題,記得求學時代,文史老師曾說:社會環境安定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國家法制健全了,社會才會出現〝路不拾遺〞的大同境界,並舉出歷史上〝路不拾遺〞的案例。

春秋時,鄭國的姬僑(字子產,別字子美) 執政期間,改革內政,慎修外交,捍衛鄭國利益,受到鄭國百姓愛戴,後世對其評價甚高,將他視為中國歷史宰相的典範,清代思想家王源更推崇他為春秋第一人。子產三項重大改革:

1、作封恤,整理田界,表明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制度,把被侵占的土地歸還原主,並修築溝渠道路;同時推行「廬井有伍」制度,促進農業發展,深受新興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持。

2、作丘賦,修訂四井為一邑,四邑為一丘,在作封恤基礎上,以丘為單位徵收軍賦,不僅增加國庫收入,也打破國野界限,鄙野之人也可以當兵,增強軍備。

3、鑄刑書。公元前536年,子產將法律鑄於鼎上,公布於眾。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它適應了當時社會大變革的需要,突破了奴隸主貴族所標榜的禮治,在當時引起很大的轟動。

鄭國在子產的治理下,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當有人說子產不仁,孔子說:「我不相信!」子產當了26年的宰相,去世時,鄭國百姓舉國下淚,孔子感嘆稱「古之遺愛也」。

〝路不拾遺〞的美德,直至大唐「貞觀之治」始再出現,一代明君李世民造就了初唐輝煌燦爛的文明。而此德風卻被日本遣唐使傳回日本,奉為圭臬,時至今日,路上拾遺,對日本人來說,歸還原主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國人聞之,能不省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老哥哥起身到菜園把昨天與八位弟兄一起種植的菜蔬瓜果種苗,進行修整與灌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