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4497113231.png

歌謠之後,子時已屆,來聽聽古人對「冬至」的吟唱:

一、民間傳唱

冬至冬至,天之生日。天壇盛祭,天子親致。

冬至冬至,天之生日。陽長陰消,天下大治。

冬至冬至,天之生日。晝短夜長,君子靜之。

冬至冬至,天之生日。數過九九,春來燕至。

二、歷代詩人吟誦

()唐代

1、詩聖杜甫(712年-770年),對冬至吟道: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涯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是三泰。

2、中唐詩人白居易(772年-846年)《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3、樊川居士杜牧(803年-852年)冬至日遇京使:

遠信初憑雙鯉去,他鄉正遇一陽生。

尊前豈解愁家國,輩下惟能憶弟兄。

旅館夜憂姜被冷,暮江寒覺晏裘輕。

竹門風過還惆悵,疑是松窗雪打聲。

()宋代

1、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熙寧5(1072)冬至日《獨游吉祥寺》(後改稱廣福寺),一口氣寫下三首: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東群意淺著寒梅,十朵深紅未暇裁。

安得道人殷七與,不論時節遣花開。

 

過眼榮枯民與風,久長那得似花紅。

上人宴座觀空閣,觀色觀空色即空。

2、大文豪胞弟蘇轍(1039年-1112年),時在潁州(宋東京汴梁的畿輔之地)亦作《冬至日》:

羲和飛轡留不住,小兒逢節喜欲舞。

人言老翁似小兒,烝豚釀酒多為具。

潁川夲自非吾鄉,隣里十年成舊故。

誰令閉户謝往還,壽酒獨向兒孫舉。

飲罷跏趺閉雙目,寂然自有安心處。

心安自謂無老少,不知鬚髪已如素。

似聞錢重薪炭輕,今年九九不難數。

3、愛國詩人陸游(1125年-1210年),於前妻唐琬抑鬱而終後的辛酉年 (1201)冬至日,作五言律詩: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4、繼愛國詩人,南宋名臣范大成(1126年-1193年),以《滿江紅》填詞冬至:

寒谷春生,熏葉氣、玉筒吹谷。

新陽後、便占新歲,吉雲清穆。

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

笑強顏、風物豈非痴,終非俗。

晝永,使眠熟。

門外事,何時足。

且團奕同社,笑歌相屬。

著意調停雲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

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元代

1、全真教第六任掌教尹志平(1169年-1251年),在龍陽觀以《江城子》填詞冬至:

六陰消盡一陽生。暗藏萌。

雪花輕。九九嚴凝,河海結層冰。

二氣周流無所住,陽數足,化龍升。

歸根復命性靈明。過天庭。入無形。

返復天機,升降月華清。

奪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滿,赴蓬瀛。

2、不仕元的詞人汪宗臣(1239年-1330),以《水調歌頭》填詞冬至:

候應黃鐘動,吹出白葭灰。五雲重壓頭上,潛蟄地中雷。莫道希聲妙寂,嶰竹雄鳴合鳳,九寸律初裁。欲識天心處,請問學顏回。

冷中溫,窮時達,信然哉。彩雲山外如畫,送上筆尖來。一氣先通關竅,萬物旋生頭角,誰合又誰開。官路春光早,簫落數枝梅。

()明代

書畫藝術家香光居士董其昌(1555年-1636年),在《長安冬至》作七言絕句:

子月風光雪後看,新陽一縷動長安。

禁鍾乍應雲門面,寶樹先驅黍谷寒。

古人對冬至非常重視,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確定了,從殷周到秦朝,都以冬至為歲首。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宋朝以後,冬至是祭祀祖宗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拜節。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故冬至歷來有「亞歲」之稱。《清嘉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呼為「冬至節」。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清朝皇室於冬至日祭天,次日百官上表朝賀。是一年當中相當重要的典禮。今天是己亥年〝冬至〞,讓我們回到古代,喚醒民族意識,過一個中華民族固有傳統的冬至。

108/12/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