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發生的年代排序「負米養親」排在第五孝,故事講的是:
春秋時期,有位賢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亦稱季路),是孔子的學生。小時候家裡貧困,天天吃的都是藜、藿一類的野菜。子路為了孝敬父母,讓父母能吃上米飯,便委由姐姐暫時照顧雙親,自己不辭勞苦長途跋涉,遠赴百里之外去買米,背回來奉養父母。
後來,父母相繼去世,他就到南方遊歷,到楚國時,楚王敬慕他的人品、才能就聘他為官。作官後的子路,外出時跟隨的車馬多達百輛,家中積存的米糧超逾萬鍾,食用不盡。要坐時,不僅有柔軟舒適的墊子,且還鋪放好幾層;用膳食,桌上擺滿了珍饈佳餚。
面對榮華富貴,子路心中卻不免感慨,如今自己有能力讓父母享福,但父母卻已不在人世了,不禁長嘆道:「現在雖然富貴了,就是想過以前那種吃野菜,為父母到百里外背米回來的生活,也無法辦到了。這叫我怎麼不傷心呢?」孔子知道了就說:「仲由奉侍父母,可以說是生前盡了力,死後盡到追思了」。
子路只比孔子小9歲,在孔子仕魯前就已經前來從學,兩人關係亦師亦友,子路經常批評孔子,孔子也經常批評他,但他兩人心胸開闊,聞過則喜,能夠虛心接受,所以師生二人親密無間,孔子非常喜歡他,對他評價很高。孔子帶子路向老子學禮時,老子看到子路都誇讚說:「天然去雕琢,我喜歡」。
孔子晚年從衛國返回魯國時,子路被衛國大夫孔文子留下做邑宰。孔文子去世後,子路又繼續輔佐他的兒子孔悝,以政事著稱。在子路63歲時,衛國發生宮廷政變,孔子聽說衛國發生內亂,馬上說:「嗟乎,由死矣!」孔子已經斷定子路必死,因太了解子路的性格。
子路之死,孔子悲痛欲絕,對時年72歲的孔子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史載:春秋以降,唐玄宗追封子路為「衛侯」、宋真宗加封為「河內公」、宋度宗進封為「衛公」、明世宗詔改,晉封「先賢仲子」。
故事告訴吾人,應效法子路的「直爽、勇敢、信守承諾、忠於職守」的精神,更應學習子路「負米養親」的孝心。千萬別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才做皋魚之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