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623.JPG

IMG_5570.JPG

IMG_5571.JPG

FB_IMG_1525870047787.jpg

IMG_5572.JPG

IMG_5574.JPG

IMG_5573.JPG

IMG_5576.JPG

IMG_5579.JPG

IMG_5582.JPG

IMG_5589.JPG

IMG_5590.JPG

IMG_5600.JPG

IMG_5604.JPG

IMG_5605.JPG

IMG_5607.JPG

IMG_5595.JPG

IMG_5581.JPG

IMG_5592.JPG

舊地重遊,重溫師說:「龜山」為河流與海浪侵蝕所造成的殘丘地形,因遠望山狀似龜殼而得名。登上山頂,柯老師指出遠方海生館停車場旁有塊日軍登陸紀念碑,上書〝日軍討蕃軍本營地〞。

日軍征台前,首先在太政官內設立台灣都督府,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擔任台灣征討都督,陸軍少將谷干城、海軍少將赤松則良任參軍,陸軍中佐佐久間左馬太、同少佐福島九成任職參謀。

征台軍兵力初期組成來源,主要是熊本鎮台兵成員,另在鹿兒島地區徵募兵員,共計3600名,其中3000名是戰鬥人員,餘為後方勤務人員。載運兵員所用之兵艦,分別為軍艦「日進號、孟春號」,及運送船「有功號、高砂號、大有號、明光號、新約克號」等。

整場戰役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1874(清同治13)517日至22日之間,日軍沿四重溪岸進行偵查途中遭原住民突襲;第二階段在同年61日至5日之間,日軍兵分三路進擊牡丹社。

「八瑤灣事件」後,日軍在兩年半之後才出兵〝懲兇〞,此乃因日本政府內部遇到「征韓論」與「內治論」的爭議和佐賀之亂,為尋找發洩口抒發國內壓力,致使本已塵封的「征臺論」再度復活。

18744月,日本任命大隈重信為臺灣蕃地事務局長官,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都督,準備遠征工作。52日,西鄉從道率遠征軍3,600人從長崎出發,8日在恆春半島西海岸的射寮庄登陸。

日軍在射寮集結後,並未受到清軍或當地漢人的反抗,待上溯四重溪至石門,始與原住民發生激烈衝突。522日,日寇陸軍中佐佐久間左馬太率日軍150人,在石門戰場與原住民發生激戰,牡丹社頭目阿祿古父子陣亡。

日軍以牡丹社為攻擊目標,61日起,兵分三路發動總攻擊,中路由西鄉從道指揮,佐久間中佐為參謀,循四重溪路線,正面攻打牡丹社;右路由赤松則長少將指揮,經由竹社攻打高士佛社;左路由谷甘城少將指揮,樺山資紀少佐為參謀,先由車城沿海岸北上楓港,沿楓港溪路線掃蕩射不力諸番社後,再攻打牡丹社背部及附屬牡丹社的牡丹中社、女仍社(爾乃社)。7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投降。此後戰事停歇,日軍主力駐守龜山本營,分兵駐守楓港等地。

事實上,日軍攻擊作戰過程中,一直遭到原住民的零星襲擊,卻又未見原住民蹤影,加上山路崎嶇險阻且路徑不熟,重裝備派不上用場,補給困難;而強悍的排灣族並不投降仍據深谷,頻出狙擊。因此日軍陷入泥沼,進退維谷,讓日軍吃足苦頭,日軍攻陷石門隘口後即進攻牡丹社,展開大肆報復,燒毀村莊,屠殺原住民。

後記:台灣光復後,民40年代,龜山曾為國軍與美軍聯合演習場所,目前已無駐軍,部份坑道雖荒廢失修,但從龜山步道沿路看到散佈的各種軍事設施,有機槍掩體、砲陣地、觀測台、交通壕等,不難想像龜山在地形地勢上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呆呆 的頭像
    呆呆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老芋仔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