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社大《走讀合歡山》室外課程,首日首站來到川中島,川中島有著日據時代台灣原住民抗日的悲壯事蹟,電影〈賽德克‧巴萊〉描述的就是《霧社事件》相信本班同學都不陌生。
領隊柯老師抵達現場時說:「〈賽德克•巴萊〉意為〝真正的人〞,在賽德克語,賽德克是〝人〞的意思,而巴萊是〝真正〞的意思。1931年悲壯的《霧社事件》後,原有1400人的賽德克族僅存298人,並被日本強迫遷居至川中島,也就是現在的「清流部落」,據當地人表示,川中島其實並不是一座島,而是因北港溪與眉原溪2條溪流包圍,形成較封閉的天然地形,當時治台總督也是因為此處地理因素,將賽德克族遷居於此,方便看管。」老師簡述霧社事件後,引起學生我對抗日原住民的英雄事蹟,更加肅然起敬。
文獻記載: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曾以筆名〝安都生〞以閩南語寫下《南國哀歌》一詩:「所有的戰士已都死去,只殘存些婦女小兒,這天大的奇變,誰敢說是起於一時?----------------我們婦女竟是消遣品,隨他們任意侮弄蹂躪!那一個兒童不天真可愛,凶惡的他們忍相虐待,數一數我們所受痛苦,誰都會感到無限悲哀!兄弟們來!來!捨此一身和他一拚!我們處在這樣環境,只是偷生有甚麼路用,眼前的幸福雖享不到,也須為著子孫鬥爭。」在下領悟,詩中所指的〝他們〞,就是佔領台灣的日寇。
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時至今日,賽德克後裔承襲部落傳統文化,在川中島以各式自產自製農產品開啟一片新的天空。只是賴和在天之靈,看見台灣政壇媚日醜態,不知會----------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