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8825.JPG

龍膽石斑餵魚秀及釣魚秀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春來先生帶領團員一行人到自己的龍膽石斑養殖場觀賞餵魚秀,之後由有興趣的團員上場親身體驗餵魚,理事長說:

龍膽石斑是石斑魚種中體型最大的,有「斑王」之稱,為珊瑚礁魚類,廣鹽性,可在鹽度11~41ppt的水中生存,低於5ppt會死亡。主食甲殼類,尤其是龍蝦、蟳、魚類、小海龜甚至是小鯊魚,攝食方式皆為一口吞下。適合生長水溫為22~28℃,15℃以下時會停止游動、不攝食。龍膽石斑成長非常快速,人工養殖第一年即可達1.5~3公斤,第二年可長到3~6公斤,三年可長到10~15公斤。

介紹完畢,魚塭主人還特地表演釣魚秀,類似姜太公釣魚,因他的魚鉤並無倒鉤,必須要有很好的技術,那就是眼明手快,同時手要夠勁才拉得動被釣的魚,否則魚很容易脫鉤,手勁不夠則反而會被魚拖下水,人落池中,只見場主下鉤順手一拉,立即提起一條大大的龍膽石斑,重量超過10公斤,來試提的男團員都直呼好重,女團員則無人敢嘗試,被釣起來的那尾龍膽石斑,場主說市價需8000元。

IMG_8860.JPG

野溪放蛇籠活捉魚兒秀

接下來社區安排了野溪放蛇籠活捉魚兒秀,孩童時代時常見此種捕魚具,野溪、小池塘、灌溉渠道、田埂旁等,凡有水流處均有其蹤影,進入工商社會後,便逐漸消失匿跡。

蛇籠,又稱蜈蚣網或地籠,是一種捕魚器具(定置漁網陷阱),用於捕捉魚蝦、螃蟹、黃鱔、泥鰍等。它是全封閉結構,一般可以摺疊,便於收放,它的上頭會有一根繩子,連接一塊木片,即浮標,而蛇籠裡則會放置誘餌,因只有一個往內翻的洞口,所以魚類一旦進去之後就出不來了。

是日,新龍社區志工在野溪裡事先放置兩組蛇籠,待我等到達現場後開始收蛇籠,兩組蛇籠捕獲大草蝦10餘隻、小螃蟹2隻,理事長笑稱是從魚塭裡偷溜出來的,小螃蟹因還有生長的空間被放生了,大草蝦成為午餐時的獎品,由社團領隊出題,答對者獎賞1隻,憑添不少趣味。

IMG_8869.JPG

與龍膽石斑泥塑雕像合影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春來先生稱:新龍社區獲屏東縣政府審核通過農村再生計畫,要將這座龍膽石斑養殖重鎮打造具濱海生態、海洋觀光業多功能漁港,創造漁村新風貌並改善漁村生活環境。

理事長特別指出,新龍社區為專門生產高經濟魚類,同時亦是全世界第一個開發龍膽石斑魚苗技術社區。目前社區希望龍膽石斑養殖結合觀光產業,包括發展漁業體驗遊程、研發龍膽石斑風味餐等,希望未來能為社區增添更多元產業,使社區蓬勃發展、欣欣向榮。

IMG_8893.JPG

紅蟳生態介紹

養殖場女主人介紹說:「蟳仔」由於其體色青綠,因此亦稱「青蟳」。雄蟹或未交配過的雌蟹均稱為「菜蟳」,價格不高;交配多次的雄蟹為〝騷公〞,其腹部有火燒紋痕跡,由於外強中乾、肉質鬆垮,食用價值很低;未交配過的雌蟹稱「處女蟳」,其肉質紮實且甘甜細嫩;交配後的雌蟹稱為〝空母〞,須經月餘俟其卵巢成熟飽滿,呈橘紅色,此時才稱為「紅蟳」,價格最高;腹部抱卵的雌蟹稱為〝攤花〞,此時雌蟹精華盡出,食用價值甚低。

女主人抓起一隻蟳仔指出如何分辨雌雄後,續說:蟳仔離水後仍能存活許久,因此多以活體在市場販售,由於孔武有力,必須加以五花大綁避免掙脫,並十腳朝天置放,以防止開溜。

理事長林先生補充說明:台灣喜宴辦桌上常見的甲殼類,除了蝦類之外,就屬紅蟳(青蟳)最為普遍,「紅蟳米糕」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佳餚。其有名與美味的程度,可與大閘蟹(中華絨螯蟹)與毛蟹(日本絨螯蟹)分庭抗禮。

IMG_8905.JPG

傳統手拋網撒網秀

手抛網是用於淺海、江河、湖泊、魚塭養殖的捕撈網具。早期捕魚技術不發達時,手拋網是漁民必備的技巧,但這種傳統技巧,已逐漸被遺忘,隨著捕魚技術的提升,再加上溪水汙染日愈嚴重,靠捕魚謀生者愈來愈少,會手拋網的人更少,這種傳統技巧恐將流失。

新龍社區手拋網高手講解示範後,小雄老師與社大學員黃先生分別下場親自操作,體會其要領。手拋網要雙手並用、扭腰,才能將手上的漁網順利撒出去,在農業社會時代,養殖業發達,手拋網捕魚技巧,是人人必備之技能,靠一張魚網就可養活一家人。

高手說:手拋網可分為9尺3分網目、12尺5分網目,拋網靠的不是蠻力,而是靠著腰部轉身的巧力,不諳技巧的人,會一不小心人先落水,現代的手拋網均已改用尼龍線製作,重量變輕,操作也比較容易;用手把網拋撒入港口、海邊或魚塭中,就能把逃得慢的笨魚罩入網中,一般以烏魚、吳郭魚及豆仔魚居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