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學課,體驗赤山粿,作品各自嚐,師生喜成果。

IMG_7863.JPG

IMG_7864.JPG

IMG_7865.JPG

IMG_7866.JPG

IMG_7868.JPG

IMG_7871.JPG

IMG_7873.JPG

IMG_7876.JPG

IMG_7877.JPG

IMG_7878.JPG

IMG_7880.JPG

IMG_7881.JPG

IMG_7882.JPG

IMG_7883.JPG

IMG_7884.JPG

IMG_7886.JPG

IMG_7887.JPG

IMG_7858.JPG

據文獻紀載:

鳳山區粿食文化發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赤山地區更是全國碩果僅存,以傳統米食加工製品為主的產業聚落,故素有「粿庄」的美譽。早期赤山地區平均每3戶就有1戶農家以做粿為副業,當地居民也依照不同節慶與節氣,發展出獨具意義且鹹、甜口味與形狀各異的多種粿食,從年頭吃到年尾至少有26種。

赤山地區的居民早年多以務農為生,為了充分利用農閒,並避免稻米欠收時可能引發的經濟窘境,先民以老糯米為原料,輔以紅豆、芋頭、菜頭、紅糖等,配合時節變化出形狀多變且口感多元的米食點心,如常見的油蔥肉燥粿、甜粿、菜頭粿、雙糕潤、涼粿、米苔目等。赤山人所製作的「赤山粿」隨著居民以粿攤沿著鐵路,走訪南台灣的各大小市場、廟口販售後,受到廣大消費者歡迎,也因此建立了好口碑,這項傳統技術百餘年以來,讓赤山地區產生許多「做粿家族」,至今多已傳承到第三、四代了。

「赤山粿」的美味秘訣在於甜度、材料、口感與手感經驗的掌握,相傳配合赤山所生產的米和當地甘甜的湧泉-「龍目井」,做出來的粿食特別Q軟,而且在原料與配料的選用上,百年來也維持傳統口味,不添加奶油、糖精、防腐劑等添加物,是最道地的天然食品。

「赤山粿」在製作時不經油炸,而是將糯米泡軟磨成漿脫水,再依不同粿食進行加工,或以手工方式包入餡料,若要製成紅圓和紅龜粿,則加入紅染膏(紅色食用色素)調和顏色,最後放入層層堆疊的四角蒸籠內炊熟。目前製作「赤山粿」多採用粿紙,但仍有少數做粿的老師傅遵循古法使用香蕉葉或竹葉。赤山粿的種類包羅萬象,無論是祭祀用的紅龜粿、紅圓、發粿,或是當作小零嘴的芋粿巧、涼圓,還是清涼爽口的粉圓、粉粿等,都是傳統古早好滋味,其Q軟的口感更緊緊地維繫著鳳山百年粿食文化與在地情感。

隨著機器化時代來臨與食品市場的推陳出新,消費者對於食物的選擇越來越多元,使得手工製作的古早味「赤山粿」面臨極大挑戰,為了保留並傳承這得來不易的粿食文化,「鳳山地方文化館」陳設了許多製粿所需的器具,包括紅龜粿模型、四角蒸籠、粿食模型等,搭配「赤山粿」念謠與簡介,讓許多來訪的遊客與進行鄉土教學的孩童,重新認識鳳山的百年粿食文化,並親身體驗做紅龜粿的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