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大正8(民國8年;公元1919),殖民當局訂出同化主義政策,以防止台灣人接受高等教育,從中等教育開始剝奪台灣學生受教權。

在初級教育階段,台灣兒童就讀的是「公學校」、「國語傳習所」及高山地區原住民兒童就讀的「教育所(番人公學校)」,但無論是什麼學校,均以日語教學,台灣學生必須研習日語。

高等教育則由日本人獨占,除醫學專門學校及商業職業學校外,餘高等學校都須在日本國內舉行考試。且教學內容以傳播殖民主義文化為主,骨子裡日本殖民當局主張在台灣只進行有限度的教育,以進行實際上的「愚民政策」。

這位養父在鄉下小學擔任教職時,曾閱覽日據時期的台灣教育政策,得悉日本殖民政府對台教育政策制訂,概分成四個時期:

一、「奠基期」明治28-大正7(清光緒21-民國7年;公元1895-1918年):以日本語言教育為手段,實現同化台灣人民國家意識之目標。

二、「台灣教育令」時期,大正8-大正11年(民國8-11年;公元1919-1922年):推展實業教育,達成殖民及奴化台灣之目的。

三、「改正台灣教育令」時期,大正11-昭和16年(民國11-30年;公元1922-1941年):倡導內地延長主義,管制書房教育,祛除台灣人民漢族意識。

四、「國民學校令」時期,昭和16-昭和20年(民國30-34年;公元 1941-1945年):以日本國家利益為前提制訂教育政策,務將台灣人鍊成〝皇國臣民〞。

課程中,充滿灌輸台灣人民認同日本帝國之意識型態,透過課程教化,教授效忠天皇思想,形塑台灣人民認同日本之國民精神,為統合台灣人民對日本國家的認同觀,採取的手段是:

一、推展日本神道,清理台灣寺廟,改變台灣人民宗教信仰。

二、推廣廢漢姓改成日本姓名運動,根除台灣人民漢族意識。

三、推廣日語運動及日語家庭制度,以加速日本文化之灌輸。

四、推展皇民文學、歌曲、影劇等,以加強皇民精神之教育。

日據時代,殖民政府有限度地讓台灣人就讀醫科或商職,其目的是為了使台灣人接受專業技能培訓後,能滿足日本統治的需要。畢竟,台灣人是不可能與日本人平起平坐的,充其量台灣只是日本的工具,是日本侵略中國與東南亞的工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