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淪陷後,日本大本營就開始研究攻佔漢口作戰計畫。日軍參謀本部認為只要攻佔武漢,就能支配中國,通過武漢會戰,殲滅國軍主力,控制了武漢,即可迫使中國政府屈服。

回朔日本發動侵華戰主因之一,日本經過1920年代的繁榮期後,受到世界經濟大恐慌的衝擊,日本百姓生活日益艱難,為尋求殖民市場解決經濟問題,遂將注意力指向積弱的中國,而中國廣袤的土地蘊藏豐富的物產及資源,早已是其覬覦的主要對象。

再者,當時的中國在滿清覆亡,民國肇建後,仍是軍閥割據,內戰頻仍的局面,國力耗損至鉅;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武器精良,便積極向外尋求侵略,遂走向軍國主義。尤經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認定中國不過是隻紙老虎,日本軍閥根本不放在眼裡。

日本軍閥認為滅亡中國用不了三個月,故有「三月亡華」狂言,不料錯估形勢,嚴重低估中國的抵抗能力,自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在中華大地已然打了四年,依舊未能消滅中國,僅「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徹底粉碎日本「三月亡華」狂言。

針對日軍具有的優勢:兵員訓練有素,武器裝備精良,且國內工業發達,利於速戰速決。我軍作戰計畫著眼於初期採戰略性防禦,以空間換取時間,促使日軍疲於奔命,進而轉為戰略持久,長期抗戰,以拖垮日本經濟。

日本政府推行戰時經濟體制,雖然減緩了財政破產的速度,但長久下去實非良策,加上對蘇聯軍事實力的顧慮,日方急欲在短期內迅速逼垮我國政府,期能聚集更多資源進行北進、南進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