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位養父與孫老先生的俠義心腸,為人如此仗義,不禁令人想起一副對聯「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屠狗輩」係指古時殺豬宰狗的貧賤從業者,形容下層社會人士販夫走卒之輩,往往比較講義氣,後來演化爲仗義者的化身;「讀書人」形容上層社會人士,不重義氣,只顧自己利害得失,專行無恥之事,所作所為,往往比屠狗之輩,卑鄙無恥。

史載,劉邦在起義前,常與販夫走卒交往,結交屠狗的、賣菜的等下層社會人士,當時劉邦有位屠狗的好友─樊噲,為人仗義執言,一切以義氣為先,劉邦有事,他就出手相助,就算自己有困難,也會鼎力幫忙。楚漢相爭,劉邦打敗項羽,樊噲貢獻很大,最有名的事跡就是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劉邦,是當時的風雲人物。

這位養父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記得神父講道時曾提及「彼得面對患難,卻能用真實的道理托住弟兄姐妹的信心,提醒他們的信心和盼望之所繫。在特別黑暗的時刻,彼得沒有用花言巧語去哄騙信徒,反而要信徒思想自己信心的根基。第一是所信的父神,並不偏待人,所以不要因為某些人偏頗的作法,而心存報復」。

或許,這就不難理解這位養父賣血籌款,借貸予孫老先生救急,事前既不問原因,事後借款期限屆滿亦不追討。令人感動的是,慈悲為懷的人,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總是會「推己及人」的為別人著想。

這位養父抱持的人生觀,融合在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句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行到水窮處,往往是意興闌珊的時刻,這有形的水源盡頭截斷了尋幽訪勝的情趣,此時只要能放下心來,不執著於這視覺上的表象,從外在的窘境返回心靈,就能超越水源盡頭的局限,就能隨遇而安,轉而去欣賞周遭的一切,那麼處處就會有「雲起」的美好,人生就有了轉圜,也有了生機。

進一步而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兩種境界在其中。第一種,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山裡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雲起來就表示水快來了。另一種境界是,即使現在不下雨也沒關係,總有一天會下雨。

是啊!這位養父希望世人切記:身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