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營長姓周,名諱少民,江蘇鹽城人,到隆田營區任職保修營長,是1974年間的事,由龍潭「特戰總隊」調來,原在特戰總隊擔任中隊長,特戰總隊裁編,戰鬥兵科人員編入憲兵部隊,勤務兵科人員分別轉入相關技勤部隊。

老營長英姿煥發、體格健壯,是特戰部隊必備良才,特戰部隊主要任務,空降敵後、進行襲擾、牽制敵人。看過〈諾曼地大空降〉影集,或〈The Longest Day〉電影者,就有概念。國軍特戰部隊的前身,乃「傘兵」也,1953年曾參與東山島突擊作戰,因空降失利,犧牲慘烈,致國軍後續反攻大陸作戰計畫,相對受到影響。

第一節 提振士氣、革新營務

隆田營區在老營長未來之前,是一片蕭瑟,尤營區內的砲兵部隊下基地集訓後,人氣減少,更顯暮氣沉沉,連當年的陸訓部(「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於1979年崑崙案改編為南軍團)司令楊中將視察時,也不禁概嘆:「果然保有預備師的氣息。」足見營區內部管理鬆散、勤務懈怠、紀律偏廢,情形相當嚴重。

老營長到任,大肆整頓,全面革新,保修營猶如脫胎換骨般,從沉睡中甦醒,在頹廢中振作,一切導上正軌,當然改革過程遭遇不少阻力,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尤對既得利益者,更是難上加難,老營長循循善誘,以身作則,時日一久,消極抗拒者,終受營長剛直不屈、任重道遠的精神感召,摒棄私見,融入團隊,共創全營願景。

當時有趣的情景的是,官兵只要看見營長遠遠迎面而來,都會主動拐彎抹角,另走他途,避免碰面,計較的是,只要碰上面就會被糾正某些缺失,輕者是一鼻子的灰,嚴重者可能受到懲處,畢竟營長從特戰總隊來,帶有戰鬥部隊氣息,嚴肅的神情,正義凜然,不怒而威,常令已習於預備師慵懶者,感到不安。

第二節 副食生產、改善伙食

履任次年,適逢陸軍推行「副食生產」,厲行「養豬種菜」政策,期達改善官兵伙食目的,提升戰技體能訓練,進而增強國防戰力。為貫徹上級命令,老營長首先整建豬舍,改善養豬環境,以豬隻大小,區隔飼養,並遴選有經驗資深士官,專責照料;其次勘察營內可用土地,妥善規劃,全營官兵每人開墾一塊,約一張榻榻米見方之菜圃,依季節及生長速度,分別種植不同蔬菜。

此外,還充分利用三級保修廠旁之原有水塘,擴充整建,引進水源,塘邊遍植水草,專飼草魚、大頭鰱;為使副食生產多樣化,又運用鋼架棚工場空間,設置木籠,養些雞、兔,數月後,成效漸顯,當年度「副食生產」與「伙食改善」競賽,經評比,保修營居全師之冠,成果輝煌。

執行副食生產任務,嚴禁使用農藥,亦禁施化肥,營長要求使用課餘時間生產即可;對營區原有「林化」、「果化」成果,均予保持,不予之爭地,重要的是,老營長並未忽視本務工作,常呼籲回歸專業訓練與裝備保修作業,提昇補保能量,以維全師裝備於妥善狀態。

第三節 功勳猷著、建樹良多

再次年,老營長當選“莒光楷模”,獲國防部表揚,全營官兵與有榮焉。較具特色的是,有關老營長對全營官兵伙食改善不遺餘力,其功績如后:

一、蔬菜收成,規定以市價之半售予伙食團,所得價款充作「官兵福利基金」;之後,蔬菜產量大增,供過於求,開放新訓營洽購,由於質優量足,名聞全師,形成一股搶訂潮;全營官兵看著自己辛勤耕耘的菜圃,隨著成長,內心發出喜悅,豐收的果實,滿足了成就感。

二、每月殺豬三頭,每頭大豬,由伙食費扣繳2500元,作為添購小豬基金;其後,培養種豬,自產豬仔,原扣款額移作「官兵福利基金」;有趣的是,專責管理的資深士官,對種豬培養,令人不可思議,母豬生仔時,為方便照料,就在豬圈旁架起木板當床,日夜守護,豬仔出生後,隻隻健康、個個活躍,只差沒給母豬做月子。

三、初期殺豬,情商民間屠夫宰殺,惟須依習俗給予操刀費800元,當做紅包,另“下水”還歸屠夫所有;營長甚覺不合理,於營內甄選具經驗且有意願者,自行宰殺,不但省了下水,紅包改以獎金200元發給;又,鑑於一頭豬下水不足全營食用,為防腐敗,經「福利委員會」同意購置冰櫃兩台,冷凍保存,俟數量充足後,即交伙食團料理,或於每月底「慶生會」時,提供全營官兵加菜。

四、為確保豬隻肉品優質,除廚餘、餿水外,特規劃種植地瓜葉、牛皮菜區域,使豬隻亦有新鮮蔬菜食用,必要時,添加豆餅增加營養,健康成長之豬隻,肉品優質食用安心,保修營所飼豬隻,不曾有暴斃傳聞,且數量遠遠超出上級規定。

五、所飼雞兔,提供伙食團月底慶生會,或重要節慶加菜,全營官兵自享成果。宰殺雞兔,由廚房炊事為之,巧的是,炊事人員有四位曾參與國共戰役,其中兩位是「抗美援朝」回國的反共義士,打過仗,殺過人,對殺雞宰兔,簡直是牛刀小試。

六、魚類水產,專用於春節期間,主要彰顯「年年有餘」之意,每桌一條大草魚或大頭鰱,架上火鍋,配上豆腐,及自家生產的青菜,光看著「千滾豆腐萬滾魚」,熱氣騰騰,香氣四溢,足令人垂涎三尺。魚塘的附產品「田螺」,更是飲者的最愛,三不五時,順著塘邊摸一圈,可裝一臉盆,煮湯、熱炒兩相宜,是上好的下酒菜。

「養豬種菜」的成果,使伙食團結餘甚豐,伙食費寬裕,就有能力價購高檔牛、羊肉,及一些高價食材,使菜色更具變化,全營官兵享盡口福。某天,炊事班長自告奮勇向營長報告說會「炸油條」,此後,每週三早餐,每人有一根油條,饅頭夾油條配豆漿,現在想起,仍回味無窮。

某次,營長視察廚房,見麵粉剩餘頗多,為解決問題,興起吃包子構想,但包包子工程浩大,以現有炊事人力無法達成全營食量,召集相關人員研議後,訂定每週六下午「裝備保養」完成後,由各連派出能手,一同參與作業,晚餐熱騰騰的包子上桌,搭配酸辣湯,又是一頓美食,重要的是,包子不限量,吃飽為止。

師年度訓練計畫,保修營負有短期班隊集訓任務,由參四科策劃,營負責執行,每年計有:兵器、火砲、車輛保養、補給作業等班次;全師各單位保養士、補給士按梯次輪訓,訓期依班別2-4週,集訓期間在本營搭伙,這伙食讓集訓人員,餐餐吃得眉開眼笑,個個豎起大姆指,名聲大燥,傳遍全師。

第四節 協調上級、支援下級

營長經常主動協調上級補保單位,並適時拜訪之,如:高雄兵工保修廠,以確保師三級補保作業活化、暢通,使二級受補單位所需支援料件不虞匱乏;上世紀70年代,國軍補保作業尚未進入電腦化,「辦公室自動化」正研擬中,一切仍仰賴人工作業,既是人工,就會有變數,如:上級單位不願支援下級受補單位時,通常就會以「欠撥」方式處理,夠交情的,就會按申請量如數撥發。

有時還必須額外向非上級補給單位打通關節,如;戰基處,有一年輪型車輛GPW指揮車、GMC載重車等兩種二次大戰型車輛之電瓶奇缺,獲補不易;按技術手冊規定“電瓶壽限”使用達18個月,應予汰換,因戰基處有一電瓶翻修工場,但戰基處乃屬五級補保位階,對三級單位無支援責任,營長透過某些管道接洽該處,運回之電瓶數量,滿足全師需求,有效支援行政車輛正常運作。

重要的是,營長貫徹「陸軍保修手冊~兵工之部」規定,定期實施兵工裝備「技術檢查」與「遊修」作業,師編裝雖屬二戰時期武器裝備,但經保修營妥善維修,全師武器裝備得以處於最佳狀態,確保堪用;另配合師頒計畫,執行年度「主官裝備檢查」與「不定期抽查」任務,對有補保問題單位則進行輔導作業。

1975年初,營長指派時任兵器(兼化學)技術官,赴東勢化基廠接受化學裝備檢修訓練,為期一個月,受訓項目包含國軍現行使用之核射線偵檢器、攻堅之噴火器、及個人防護生化戰劑之各型防毒面具,返部後,除擔任種子教官,負責軍士官團「核生化教育」訓練外,並以2407表(工作命令)協請化基廠支援M9A2式防護面具料件,由兵技官帶領兩員化修士,共同將全師防護面具完成檢修。

第五節 戰技測驗、屢獲佳績

1974年間,預八師改編為步兵一O八師後,完全擺脫預備師的陰影,進入步兵臨陣當先的態勢,老營長適值此時履任;陸軍為革除虛偽造假作風,推行「忠誠」軍風,要求貫徹三實(誠實、踏實、結實)作風;為達要求,師每月以營區為單位舉行大會操,隆田營區被排訂第四週星期一為「營區大會操」日。

大會操須著甲種服裝(全副武裝),由師部參謀長以上長官主持,通常是師長親自主持,按閱兵、分列式進行,長官說「分列式是軍人最高級的動作」,踢正步通過司令台,最能彰顯軍容壯盛的場景,之後,師長精神講話,儀式完成後部隊帶開,開始實施五項戰技體能測驗,由參三科負責驗收評比。

隆田營區除砲指部外,餘均為技勤部隊,但驗收項目、計分標準與戰鬥兵科相同,絕無輕放或降低門檻,更無優惠之議,受測範圍包括:刺槍術、限秒戴防毒面具、手榴彈投擲(區分:投遠與投準,投準部分包含:機槍、迫砲掩體、建物之門窗、散兵坑)、莒拳道、單槓引體向上等。

五項戰技體能測驗,隆田營區由四個直屬營(通信、工兵、衛生、保修)競賽,總成績最優者,獲頒月份獎牌,年度結束時計算總成績,冠軍單位獲頒正式獎牌一面,「月份獎牌」每年度至少有八次以上落在保修營,而「年度冠軍」獎牌,至1976年時,營部陳列已有兩面。

第六節 整建設施、提升品質

車輛三級保修廠前,原為泥土夾雜碎石路面,每逢下雨則泥濘不堪,復加碎石又不平整,常造成保修作業困擾,營長向當時駐新化的營工隊洽請支援軍用水泥數十包,兵工自建,將保修廠廣場全面鋪設成水泥地,使維修人員有平坦的作業空間,亦使下級受支援單位,送修與接回作業,順利遂行。

另車輛三級廠旁有棟老舊建物,內有浴池原為浴室,而當時卻充作兵器三級廠,1974年間前支二連裁編,營長將兵器三級廠遷移至前支二連兵舍,繼續作業,將老舊浴室翻修整建,設置鍋爐與燃油機,燒熱水供應官兵沐浴,初期每週兩次,爾後增至三次,當時是隆田營區第一個有熱水浴的營級單位。

營部幕僚,除既有之人事官、作戰官、後勤官及政戰官外,尚有俗稱的四大金鋼(車技官、兵技官、通技官、工技官),渠等寢室原為大通舖,老營長履任不久,即設法籌補木料,將寢室隔成四間雙人房,頓使各參夜間保有自己的小天地,倍感溫馨;每間房兩張雙層床,下層睡覺、上層儲物,並設書桌一張,兩人共用。

將營部重新規劃隔局,南北由中間貫穿,方便全營官兵通行,通道兩側設莒光園地及「我們的長官」看板,營部成為兩段,東段設營長室、營輔導長室、會議室、士官兵寢室;西段設辦公室、幕僚寢室、財務室;隔局方正,動線便利,一片欣欣向榮,整建所需木料,部份自籌、部份營工隊供應,施工則由編制木工人員負責。

第七節 栽培部屬、提拔後進

營長對未編入國防大學前的「中正理工學院」正期畢業生,非常禮遇,均以適職派任,依規定正期生畢業後須先分發至部隊歷練,體驗部隊實務,屆滿兩年,得回歸後勤廠庫單位服務、或至聯勤生產單位、或至中科院從事研發工作,前途燦爛。

由候官班、專修班、專科班畢業者,營長嚴格要求以專長派職,並鼓勵成員利用空餘充實本職學能,對戮力從公並對團隊有所績效者,積極栽培,適時拔擢,多數軍官在軍旅生涯中秉持營長教誨,表現優異,快速晉升,其根基即營長所奠定。

經營長培植之軍官,前途似錦,能正常升遷,如:中正理工學院正期班之范O缽、專科班之丁O良、陸官專修班之江O坤、在下等,十餘年軍旅生涯即晉升至上校;其次專修班之許O瑞、盛O秋等亦位階至中校,分別擔任營、科、分庫長等要職。

較出色者,有一員在老營長之後第六年,出任原單位營長職,承襲衣缽,之後外調,位階達上校;另一員經營長深植根基,從此仕途一帆風順,扶搖直上,最終以聯勤保修署上校副署長一職退休,為國奉獻30年,不愧為專修班後起之秀。

老營長對營內非兵工科者,照樣關懷,一視同仁;保修營編制上有:通信兵科少校副營長、上尉通信技術官、上尉工兵技術官;主支連轄有通信裝備修護組、工兵裝備修護組,負全師有、無電線機及工兵小型機械等三級維修之責,編有通信兵科之上尉副連長、中尉組長及工兵科之中尉組長等員額。

對渠等官科處理,營長特開放外調空間,以免受編階侷限,延誤發展,在當時各單位均缺員狀況下,此舉不啻自損人力,但營長胸襟開闊,讓渠等均有出路,記得:副營長劉O耘少校調通信兵學校占缺、通信技術官傅O暘上尉平調新竹師,伺機占缺,工兵技術官吳O猷上尉調升陸訓部眷管處,伺機占缺。

第八節 仕途受阻、抱憾退伍

1975年間,老營長考取三軍大學國管班,「國管班」乃為技勤官科人員深造所設,就如同戰鬥兵科報考「陸軍學院」道理相同,能考取實為不易,每年考選一次,可謂“萬中選一”,國管班結業後,取得向上晉階資格,可謂深具發展潛力,由人事部門列管運用。

國管班訓期一年,報到時須由原單位開缺,俟畢業後另行分發服務單位,因老營長服務績效卓著,曾獲國防部評選為「莒光楷模」,當時之指揮官不願放人,以陸總部高裝檢查在即為藉口,飭老營長須對“高裝檢”戮力以赴,刻意阻撓報到,事實上,距高裝檢為期尚有三個月,然深造機會稍縱即逝,且名額不予保留。

老營長不願與長官為難,亦不願進行申訴,深知「軍人以服從為天職」,對於千載難逢的機會,只得放棄,難過的是,次年營長已不符報考要件,眼睜睜錯失良機,卻未怨天尤人,令人感動;其實,老營長不願動用關係,據悉與陶O遠將軍熟稔,更與當時的總司令郝上將係小同鄉,卻毅然決然走自己的路,更令人動容。

仕途發展受阻,1976年間老營長萌生退意,報請退伍。退伍後老營長定居龍潭,沒有賦閒,轉往民間公司繼續工作,直至20世紀結束,才正式退休;余退伍後,只要是開車北上,即使僅到新竹,亦會前往拜見老營長,若由台北返南,更會順路去探望老營長。

後語

說這些話、想這些事,宛如昨日,歷歷在目;回溯前年八月,在新竹「麻布山林」家族聚會後,特轉往龍潭去探望老營長,老營長年逾杖期仍身強體壯,保有早年在特戰總隊傘訓的根基,然世事難料,造化弄人,那次拜見後,竟成永別。

回憶老營長對官田師諸多建樹,全師官兵有目共睹,尤任內獲國防部頒「莒光楷模」,萬中選一,乃極榮耀之盛事,試問,軍旅生涯中有幾人能夠?想起老營長對我之栽培愛護,拔擢提攜,非一句「恩重如山」所能道盡,如今一場車禍,天人永隔,已難再報萬一,惜哉、痛哉!但老營長精神不死,永存我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