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28開講《靜夜思》
 
關懷據點客串之二
關懷據點客串之二
關懷據點客串之二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1.靜夜思:靜靜的夜裡,產生的思緒 。

2.床:今傳五種說法。

指井台。指井欄。“床”即“窗”的通假字。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解釋為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即現今之行軍床。

3.疑:好像。

4.舉頭:抬頭。

原版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其他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見明月,低首思故鄉。

床前看月光,疑是池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疑是看月光,床前地上霜。低頭望山月,舉頭思故鄉。

疑是望山月,床前思故鄉。舉頭看月光,低頭地上霜。

床前看上霜,疑是地月光。舉頭望故鄉,低頭思山月。

床前地月光,疑是看上霜。舉頭思山月,低頭望故鄉。

○○○○○,○○○○○。○○○○○,○○○○○。

約有50個版本

★唐玄宗開元14年(726年)秋天,李白26歲,病卧揚州,客宿於當時的揚州旅舍。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的夜晚,月明星稀,詩人抬頭望見天上一輪皓月當空,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

◎舊曆915日已是深秋,夜裡比白天溫度低很多,水氣大的時候就會結霜(霜是白色的結晶體),附在露天的樹上、地上、房頂上。

◎霜並不是從天空降下來的,而是在近地面層的空氣裡形成的,是一種地面凝結現象。

◎霜的出現,說明當地夜間天氣寒冷,因大氣穩定,地面輻射降溫強烈。

◇所以一個「疑」字,寫出了詩人睡夢初醒所產生的錯覺。

◇睡在客棧屋內床上的詩人,在睡夢初醒時張開惺忪的睡眼,看到床前的月光在那一刹那,懷疑地上鋪了一層濃霜。

可是當詩人揉揉眼,定神一看,四周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明亮的月光,撩起詩人李白無法再入睡。詩人索性起床來到窗前,隔窗仰望:浩瀚夜空,一輪明月。在秋風蕭瑟的月光下,景觀顯得孤寂冷清,遂又引起了詩人無限憂思,於是詩人不知不覺地低下了頭,思念起他遠方的故鄉。

《靜思夜》是唐朝詩仙李白的作品,也是流傳最廣泛的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少人從小就能朗朗上口,求學時代也列入國文教材中,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並不是李白的原始版本,而是經過後人改寫過的。

這首詩在南宋時由大臣洪邁收錄於《唐人萬首絕句》,到了明朝被趙宦光(書法家)、黃習遠(畫家)對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

於是《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

1763年(清乾隆28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吸納了明朝所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流傳迄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繁榮、最強盛的時代,是一個最開放、最浪漫的時代!唐詩,則是記錄這個浪漫時代最華美的文字,是古人留下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揚州在唐朝是僅次於首都長安的第二大都市。揚州地處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之處,地理位置突出。而揚州段是京杭大運河最古老的一段,揚州也是中國唯一的與古運河同齡的「運河城」。揚州古稱廣陵、江都或者維揚。

因有古運河穿城而過,時至今日沿岸古蹟林立,據去過揚州遊覽的朋友說,風土人情獨特有趣。其中有元朝時代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1324)到中國遊歷17年,除到過揚州外,還有曾當過3年揚州總管(市長)的傳聞。

 彼時揚州是「南北要衝,百貨所集」,阿拉伯、波斯、印度、日本、高麗等外國的商人乘船而來,雲集揚州,大肆採購貿易。他們帶走貨物,留下財富。揚州有了錢,樓堂館所蓋了起來,相應配套的餐飲、娛樂項目在揚州也更加興盛起來,淮揚菜、揚州青樓歌舞名聲在外。

 晚唐詩人杜牧年輕時在揚州為官,他夜夜瀟灑風流,尤其鍾愛十三歲的歌姬張好好,有詩為證: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40歲時,他對那段醉生夢死般的生活,有所省悟,自己懺悔道: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唐朝詩人去過揚州的,我們比較知道的叫得出名字的,有:駱賓王、李頎、王昌齡、孟浩然、崔顥、李白、高適、韋應物、劉禹錫、白居易、張祜、李商隱、溫庭筠……等。據不完全統計,唐朝有158位詩人吟詠揚州的詩篇有435首。

730年,當李白聽說孟浩然要去揚州,一臉羨慕地寫下了《 黄鹤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其實,李白本人曾數次來到揚州,留下許多作品。

 據不完全統計:李白曾六次旅遊揚州。

★第一次是在開元十四年(726),當時李白在揚州逗留半年。

◎李白是在當年的春天先遊歷了會稽(浙江紹興),秋天來到揚州,結果病倒了。幸賴朋友孟少府(揚州城的縣尉)照料,才得以慢慢痊癒。這段期間,李白在揚州寫了一些思鄉之作。

◎有學者認為,李白的代表作《靜夜思》就是創作於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日,月明星稀,李白仰望皓月,思念遙遠的蜀中故鄉,希望早日回到親人的身邊。

★李白第二次造訪揚州是在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那時他已經39歲。這次的揚州之行,大部分時間是在揚州下轄的寶應(時稱安宜,古稱白田)度過的。在寶應寫有《白田馬上聞鶯》,此詩生動勾勒出一幅初夏時節寶應的鄉間風情畫。

★第三次,天寶六載(747年),當時李白47歲。從長安供奉翰林任上放還後南遊時作《留別廣陵諸公 / 留別邯鄲故人》。

◎其後兩年,輾轉於金陵、揚州、姑蘇、會稽之間。

★第四次,天寶七載(748)春,李白與白毫子(傳說中的仙人)遊歷八公山(源自於西漢淮南王劉安得道成仙的傳說。指劉安的八位門客: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晉昌,稱作「八公」,八公山別名有淮山、楚山、淝陵、北山、壽春山,相傳劉安與八公一起得道升仙。)李白在八公山中尋仙不遇,但在淮南盤遊的日子,卻給他留下美好的記憶。寫下:《寄淮南友人》

紅顏悲舊國,青歲歇芳洲。

不待金門詔,空持寶劍遊。

海雲迷驛道,江月隱鄉樓。

復作淮南客,因逢桂樹留。

★第五次,天寶八載(749)49歲的李白再遊揚州。在這次遊覽中,他登臨了揚州棲靈塔並留有《秋日登棲靈塔》詩。寫道:「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雲長」,生動描繪了揚州西靈塔(棲靈塔)雄偉壯觀的景象。

★第六次,天寶十二載(753),當年李白53歲,這是他最後一次遊揚州。當年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後寫下了這首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一生追求功名,想要成為宰相,幫助帝王統治天下。但在求取仕途的過程中,他總是四處碰壁。

後來,李白雖有短暫的仕宦生涯,但留給李白的感受很複雜。他對「玉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之類的神待遇頗感榮耀,同時又無法否認自己內心深處的挫敗和失落感。最大的悲劇:為才所害。自恃天才,所以不甘一事無成。

儘管如此,斗酒詩百篇的詩仙,並非浪得虛名。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