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偕老伴與連襟伉儷出遊,紓解抗疫期間的煩悶,為避開群聚問題,選擇人煙稀少的屏東鄉下大茉莉農莊休憩,午餐後到茂林山區賞景,在一座小涼亭放空時,見一導覽牌書寫魯凱族抗日,引發吾之好奇,返家後尋些文獻資料進行了解。

文獻記載:魯凱族分佈於台東縣、屏東縣和高雄市,其中住在高雄茂林山區的族人,又稱為下三社群。茂林山區有三個村,茂林村是從附近山上的茂林(芒仔社)遷居下來;萬山村是從萬頭蘭山的萬斗籠社(歐布諾伙)遷徙下來;多納村原來是在舊茂林和萬斗籠社之間。

清咸豐8(1858),《天津條約》開放台灣為通商口岸後,續有歐美探險家入內山探險,下三社始有文字記載。清同治3(1864),英人畢麒麟調職打狗海關,他懷著冒險精神,進入荖濃溪和濁口溪上游調查風土民情,寫下旅行筆記,為下三社的芒仔社與萬斗籠社,留下了珍貴的文獻。

下三社群又稱濁口群,為魯凱族支群之一。“下三社”係指魯凱族的下三社群於濁口溪流域的三個部落,因多納、萬山、茂林分布在下游便被稱為下三社番。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光緒21(1895)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引發各地愛台志士與原住民的抗日事件迭起。

依《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記載:下三社群各部落之間因地理環境關係,各部落間的距離遙遠,又語言不盡相同,所以部落遇到重要事件常單獨應付,無法有效地集合力量抵抗外來的威脅。因此,他們雖都曾有抵抗日寇入侵的行動,但很快被討平。

日寇入臺以後,住山區的原住民,包括布農族和下三社群的茂林與多納部落常常獵殺入侵日寇,日寇為防止被殺,從大津沿著山脊往茂林山頂拉高壓電鐵絲網,但這措施毫無作用,因為下三社的勇士不從有電鐵絲網處下手,改在日寇的主要道路埋伏襲擊。

有一次,有一位日寇被殺,據說是漢人所殺,因怕日寇報復,將屍體移到山區,日寇就在茂林和多納之間找到該屍體,日寇因而派警察、軍人上山討伐,先攻打茂林部落,部落周圍無任何天然屏障,日軍很快侵入茂林,傳言是日軍雇用漢人得以攻上山,茂林部落風聞日軍要攻上來時,紛紛往深山老林疏散,有的逃到多納部落上方,有的躲到懸崖岩洞避難,日軍攻上來後把留在部落的人全殺盡,並焚燒房舍。

日軍攻陷茂林部落與多納部落之後,續攻險峻的萬山部落,但屢遭激烈抵抗,無法得逞,日軍最後以招撫和談及飛機轟炸威脅手段,迫使萬山部落頭目屈服,雙方在墩仔社(多納)談判後,由日本總督頒發“頭目章”給萬山部落頭目,時為日寇據台之「大正11(1922)」,下三社自此受日寇統治。

文獻閱讀至此,不禁概嘆,台灣光復後在國民政府與原住民的共同努力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如今的茂林山區早已成為國家公園,形勢一片大好,賞蝶觀瀑、古道健行、尋幽訪勝、品嘗原住民風味餐、選購手工藝品、土特產等等,應有盡有,不一而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