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詩詞欣賞第五次補課,陳玉燕老師遠端教學兩小時講授了好幾首詩,每首詩都有精彩的故事或成為日後的成語,學生始發覺誠如易經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

今擇兩則「逢人說項」、「天若有情天亦老」筆記之。老師說:「“逢人說項”其意是 到處為人說好話。而形成成語的典故出自楊敬之《贈項斯》詩句「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緣起,項斯字子遷,江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築草廬於朝陽峰(今浙江杭州徑山)上,唐武宗會昌3年(843)前去謁見國子監祭酒楊敬之,希望獲得賞識。楊敬之乃唐憲宗元和2年(807)進士,項斯當時沒沒無聞,獲贈詩後,傳遍長安,隔年(844)進士及第。

楊敬之在當時是有地位之人,而這首詩卻真心實意地推薦了一個“未爲聞人”的才識之士。他虛懷若谷,善於發掘人才;得知之後,既「不藏人善」,且又「到處」「逢人」爲之揄揚,表現出仕人的高尚品德。

本來獎掖後進,揄揚人善,一向傳為美談,詩人自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勸導世人之意。致有後世於《弟子規》言: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事。

老師說《全唐詩》收有項斯詩一卷98首,此外未見其他成就,只因楊敬之的這首詩,項斯才為後人所知,致使“逢人說項”成為千古名句。

而“天若有情天亦老”則是由《馬詩》「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的作者李賀所延伸,詩句出自《金銅仙人辭漢歌》。

師說:李賀字長吉,河南宜陽人,是李唐皇族鄭王李亮的後裔,屬於唐宗室的遠支。李賀天才也!7歲就能做詩,有“詩鬼”之稱,與詩仙、詩聖、詩佛、詩魔齊名,生於德宗貞元6(790),卒於憲宗元和11(816),因身體羸弱復加仕途抑鬱,27歲病逝。

李賀在飽讀詩書成名之後,決定參加科舉考試,未料因父親名字叫“李晉肅”而被拒之門外,因“晉肅”二字在與“進士”諧音,作為人子必須避諱,否則就是犯忌。

這一點老師有特別舉出事例,為避諱如:西漢王昭君因與司馬炎篡位後追封其父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而王昭君改為王明君;又如:唐太宗李世民,因而民間信仰的的觀世音菩薩,都必須避諱而改成觀音;再如:清代康熙皇帝玄曄,因此唐玄宗被改稱唐明皇。

李賀因犯父名諱之事,無法科考,有位大詩人韓愈十分憤慨,於是巧妙地寫了一篇《諱辯》。事實上,韓愈不敢反對避諱,他只能巧妙地引經據典和唐代律法,找出矛盾,從而反對將避諱搞得過濫,其文章層層設問,一波三折,語言辛辣,說理痛快。

話題回到這首《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對對子”在唐代非常的流行,特別是在唐玄宗時期,玄宗和楊貴妃也都參與在其中。因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在當時就很有名,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為上聯,要對下句,但想要工整的對出下聯,卻非易事。

老師說,直至200多年後的宋朝,才有能人對出下半句,這個人是石延年,字曼卿(994~1041年),他有一天和朋友飲酒時,突然靈機一現,對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下半句「月如無恨月常圓」,當時友人極度震撼,此詩下半句多少文人想要工整對出都沒轍,他卻對的沒有半點瑕疵,成了千古絕對。

有趣的是,後來一些文人詩興大發,索性把蘇軾和李白的詩句也放在一起,成了:

把酒問青天,天若有情天亦老;

舉杯邀明月,月如無恨月常圓。

民國後,有一位近代人物將“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聯對出“人間正道是滄桑”,同學!您認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呆呆 的頭像
    呆呆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老芋仔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