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到蘭嶼,沒踩到羊屎粒,沒遇到活動紅綠燈(羊隻擋道),不算到過蘭嶼。幸好港社大假日班走讀蘭嶼之行,沒有白來。

黃世仁老師說:山羊是蘭嶼的一大特色,因為蘭嶼的羊都是放養,牠們會三五成群出現在岩石上看海、山坡上吃草、馬路上閒逛、樹蔭下乘涼。

走讀翌日,路遇羊群過道,我們師生停下車禮讓時,老師指著羊群說:蘭嶼的山羊並非野生的,只是達悟族人習慣用放牧的方式飼養,不會有放羊的孩子看管,羊自由自在毫無拘束,毋須照料,而羊隻是透過剪耳做上不同的記號,因此一眼就能分辨出羊是誰家的。

山羊具獨立性、不怕生,且有些野性,野放很容易生存,達悟族人將山羊視為非常崇高的動物,就像台灣本島的布農族敬畏黑熊一樣。蘭嶼山羊是達悟族「財富」的象徵,只有在重要的祭儀才會宰殺,並分享親友。觀光客到蘭嶼,千萬不要有吃羊肉的非分之想。

網路上有位觀察入微的旅行家,對山羊的物語這樣寫道:蘭嶼是山羊的天堂。蘭嶼的山羊,喜歡沉思,一種能讓時間停頓的幸福。在山巔,在海邊,處處可見它們成群發呆的影跡,它們的動作緩慢而優雅,細索緊湊的分分秒秒對它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達悟族人的生命曠觀,是山羊生活性格的映現。

不禁想起,鳳山長青學苑《文學欣賞課》陳玉燕老師在課堂上曾經說過:「羊在我國文化中是吉祥的動物,以文字學而言,古人造字時屬於善、義、美的字都是採羊部首,如吉祥的""字,亦少不了一個羊字,尤在傳統裝飾應用更廣。古代羊與祥通用,大吉羊就是大吉祥,即吉利、祥瑞之意」。

傍晚時分,站在民宿三樓陽台,望著前方的青山,低聲哼著:紅紅的太陽下山啦,咿呀嘿,呀嘿;成群的羊兒回家啦,咿呀嘿,呀嘿。小小的羊兒跟着媽,有白有黑也有花,你們可曾吃飽哇。天色已暗啦,星星也亮啦;小小羊兒跟着媽,不要怕,不要怕,我把燈火點着啦。

是夜就寢,夢境中浮現:小羊對媽媽說:「媽媽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媽媽的養育之恩呢?」羊媽媽說:「我什麼也不要你報答,你有這片孝心,媽媽已心滿意足了。」小羊聽後,涕零淚下,為報答母羊的養育之恩,每次吃奶都跪著,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

羊是溫馴的動物,猶記得小學課本中有一課《兩隻羊過橋》,結局是溫馨的,如果我們的社會都能學習課文裡的兩隻羊,天下必定太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呆呆 的頭像
    呆呆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老芋仔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