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27年6月3日~10月26日,我軍在武漢地區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會戰,戰場在武漢週邊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大小戰鬥數百次。
10月18日,武漢東、南、北三面均陷入日軍包圍,24日,軍委會下令放棄武漢,25日,日軍佔領葛店,27日,日軍攻占武漢三鎮,武漢會戰宣告結束。經四月餘的激戰,我空軍耗損極大,海軍幾乎損失殆盡,日軍成功攻占武漢,但國軍仍保有大部分主力;反觀日軍武力相對被削弱,日軍戰前的目的是,在武漢作最後決戰,以消滅我軍主力,結束戰爭。
正如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漢會戰前的御前會議中所說,要給中國政府最後致命的一擊,迫使中國投降,不願再見到「帝國雄師百萬受制於中國」。因此,日本對於武漢會戰傾舉國之力,孤注一擲。結果,事後證明,飛蛾撲火。
日軍目的未能達到,而我軍爭取到的時間成功轉移至華中的戰略物資、軍工廠設備及相關人員再遷移至西南地區,為以後持久戰奠定了基礎。國軍採持久消耗戰,迫使日本國力迅速消耗。
日軍雖攻占漢口、廣州,但仍未使中華民國屈服,而日本的黃金庫存,自中日戰爭開始,已向美國等國家運出388噸餘,而餘額只剩下25噸而己,陷入所謂「家無擔石」的經濟窘態,日本國力巳露出危機。
綜觀「武漢會戰」,日軍雖攻占武漢,不但未讓我屈服,反使自己陷入我國的戰略空間,日軍為維持從東京到華中之間的補給線,所必須耗費的資源,就已是非常沉重的負擔,武漢會戰之後,日軍已無力再深入我國發動更大的攻勢。
日軍在我境內的戰略延伸,大體上就維持著到武漢會戰為止的戰線。之後,日軍在華中發起的多次戰役,皆無重大斬獲,這個兩軍戰略僵持的局面,直到民33年日本發動「一號作戰」攻勢,才被打破,但此時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
當年可預見的是,彈丸島國的小日本鬼子,經我全國軍民多年來的奮勇抵抗、迎頭痛擊,該是氣數已盡的時候了。
留言列表